美文网首页
张可久《殿前欢·客中》译⽂及鉴赏

张可久《殿前欢·客中》译⽂及鉴赏

作者: 照叶青 | 来源:发表于2022-08-03 22:34 被阅读0次

  《殿前欢·客中》是由张可久所创作的,作者⼀⽣仕途崎岖,才华横溢却不得志。这⾸散曲便是作者为抒发感慨不平,酸楚隐衷的感受⽽写的。

  《殿前欢·客中》
  元代:张可久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
      南来北往随征雁,⾏路艰难。
      青泥⼩剑关,红叶湓江岸,⽩草连云栈。
      功名半纸,风雪千⼭。

  《殿前欢·客中》译⽂

  遥望京师长安,只觉前程渺茫,⽽今已是两鬓斑⽩。我追随那南来北往的征雁,经历多少险难。⾛过泥泞险峻的青泥⼩剑关,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草翻卷的连云栈。得了个半纸功名,不得不奔⾛于风雪千⼭。

  《殿前欢·客中》注释

  殿前欢:曲牌名,为张可久所创,双调四⼗⼆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叶韵,后段五句两平韵、两叶韵。

  征雁:指来往于南北两地的⼤雁。

  ⾏路艰难:喻求取功名的艰难。

  青泥⼩剑关:指青泥岭如同剑关。

  湓(pén)江岸:指⽩居易《琵琶⾏》中所写之地。

  ⽩草:北⽅之草,坚挺。

  连云栈:在今陕西汉中,为古时川陕通道。

  功名半纸:形容功名微不⾜道。

  《殿前欢·客中》赏析

  这⾸散曲开头两句,点出滞留“客中”的缘由;三、四两句概述奔波仕途的艰苦;“青泥⼩剑关,红叶湓江岸,⽩草连云栈”这样三个对仗⼯整的短句,形成⿍⾜式的对语,具体描写“艰难”之状;最后两句以深沉的慨叹作结,尤觉悲愤之⾄,也流露了对功名富贵的鄙薄。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作者借长安喻指元朝廷所在地⼤都,他遥望⼤都,那个地⽅跟⾃⼰的前程⼀样渺茫,⽽他已然两鬓斑斑。⼀个“望”字,暗含作者期待被朝廷重⽤⽽未能得偿所愿。“南来北往随征雁,⾏路艰难。”按说他已到了致仕归家之年,但为了⽣活不得不继续奔波于艰难的路途中,和征雁⼀道“南来北往”。⼀个“随”字则暗⽰作者仕途不顺、⾝不由⼰的伤感。

  “青泥⼩剑关”三句是⿍⾜对。所谓“⿍⾜对”,是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组成的对联。第⼀句可对第⼆句,第⼆句可对第三句,第三句也可直接与第⼀句相对。⿍⾜对起源于汉代民谣,⼤量出现在元代散曲⾥。如元曲四⼤家之⼀的马致远所写的⼀⾸⼴为传诵的⼩令《天净沙·秋思》中的⿍⾜对,“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古道西风瘦马”。⽽张可久的《殿前欢·客中》运⽤⿍⾜对列举⼏个关⼭要地,把“南来北往”具象化,⽣动表现“风雪千⼭”的“⾏路艰难”。

  “青泥”古为⽢、陕⼈⼊蜀要道。据《元和郡县志》载:“悬崖万仞,上多云⾬,⾏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李⽩在《蜀道难》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可见此地地势之险峻。此⼩令的⿍⾜对⾥,除了“青泥”还有“剑关”“湓江”“连云栈”这些地名,⽆⼀不是险要之地。⾛过泥泞险峻的青泥⼩剑关,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草翻卷的连云栈,这⼀路,作者踏遍了万⽔千⼭。

  最后两句“功名半纸,风雪千⼭”则是道尽了当时⽆数知识分⼦怀才不遇、⼈⽣坎坷的悲剧。尽管他们知道所追逐的功名⽆⾜轻重,却⼜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作者明知“前程渺渺”,虽然只是⼀⼩吏,⼜不得不奔⾛于风雪千⼭。这样的感慨,流露出⼀种⾯对酸楚⼈⽣的⽆奈和痛苦。

  这⾸散曲中的⿍⾜对与结尾的合璧对,⼗分精⼯;再加上⾊调的有意组合配搭,使意境极为鲜明。

《殿前欢·客中》创作背景

  这⾸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作者⼀⽣仕途崎岖,才华横溢却不得志。这⾸散曲便是作者为抒发感慨不平,酸楚隐衷的感受⽽写的。

  《殿前欢·客中》作者介绍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尧⼭堂外纪》);⼀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作)可久,字伯远,号⼩⼭(《词综》);⼜⼀说字仲远,号⼩⼭(《四库全书总⽬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可久《殿前欢·客中》译⽂及鉴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be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