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HR多年以后,我的脑海中越来越多的开始盘旋着这样一个问题——下一步我该去往哪里?
一直到读到了这样一句话:定位,只是帮你成为一个踏实的普通人。这句话一下子帮我拂去了那些所谓成功的虚幻外衣,引领我回归到自己真实的样子。
于是我来到了定位训练营。
一个月的时间,似乎很长很长,长到了从过去那个想要用双手紧紧握住点什么的我,变成了现在这个仍然看不到路的尽头会怎样却依然执着前行的我;一个月又似乎很短很短,短到了转瞬即逝,短到了回味无穷。
惟愿我以文字记录其中万千分之一,与需要它的人遇见。
01.真正的定位是从选项出发,而不是从自我认知
在多年前的一场情绪管理课上,讲解的老师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幸福是什么?
看大家在讲台下面面相觑,老师接着问道:“假如今天的课程结束以后,你们接到公司领导通知,凡是今天前来听课的,每人发2000元奖金,你们觉得幸福吗?”
听到这里,大家马上一脸兴奋的回应说,“当然幸福啦!”
“可是刚刚回到单位,就听说没来参加课程的同事每人发奖金3000元,那你们还觉得幸福吗?”
大家悻悻然的说,“那当然不幸福喽~”
老师接着问:“为什么都是听课和发奖金,在听到其他人发多少钱之前和之后,心情却完全不一样了?”
可见,很多时候幸福是比较出来的。我们是否感到幸福,一定程度上竟然由邻居或者同事挣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孩子考多少分来决定——如果没有觉察到这一点,竟然都发现不了自己是如此好笑和愚蠢。
个人职业发展定位也是如此。我们经常会将目光瞄向某个当前还到达不了的远方,感叹自己的眼前只有苟且,在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中遥望自己的梦想。可是为什么不换一个思路,从眼前能够做到的开始呢?
定位不是从自我认知开始,而是要从当前所能列举出来的选项开始。
有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可是我怎么会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优势在哪里?
正如经典的个人成长类书籍《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以及《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两本书中分别所持有的观点:一方面书中告诉我们说,需要围绕激情找到自己热爱的职业,而另一个的观点却完全与之相反——如果你不从头去做那些枯燥的事情以积累自己的职场资本,则根本无法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到底孰对孰错?我们应该遵循哪个?
其实无需在这两个观点中选择其一,关键是自己是否有抵达梦想的资本与途径。
02.最初的定位,都是局限的艺术
近期遇到的一位来询者特别想突破当前的职业现状,可是又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工作稳定轻松却枯燥乏味,自己难以从中获得价值感;因公司领导之间的帮派之争,自己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不受重视;自己的所学和专长无用武之地,没有机会发挥而几乎闲置……
于是我跟她一起梳理和分析,竟然发现了很多让她自己都连连惊叹的资源:虽然非常认可她的前任领导已离职,但现任领导对她的信任正在逐步建立;同事们都深知她的文字材料写作能力,常常让她给指导和修改;平常工作时间内有很多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可以读书或者学习;她很喜欢现在的公司和之前的岗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设法慢慢争取和恢复……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正拥有”。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有限的资源就能够成为我们迈向未来目标和梦想的起点。
对自我定位的选项进行筛选可以参考下几个维度:
能做的:力所能及、资源所至(当前能够做到,有资源支持)
想做的:心生好奇、跃跃欲试(由兴趣引起,未来可能会改变)
期待的:志向所在、努力为之(希望自己成为的,志在必得的)
梦想的:曾经夙愿,期往圆梦(曾经的夙愿,一直念念不忘)
也或许通过这样的罗列会有很多选项,那么不妨就将其中最靠谱的拎出来,从两个角度进行再次筛选——应然的判断和内在的期待。
做应然的判断时需要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现阶段我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为下一阶段做的准备是什么?
而内在的期待则是指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选择最想要的梦想和兴趣。
03.真正的选择,要抛却对标准答案的依赖
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它的含义是说,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得到的往往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与此相反,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所引起的是一个人由于外界评价而对自己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心理暗示,给自己贴上并不一定贴合的“标签”。一旦我们接受了这个“标签”,就会下意识的寻找与之相符合的特质和线索,从而产生一些更加“符合”这个标签的想法和行为。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盲目遵从各类测评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反而容易陷入误区的原因。这相当于是将测评的结果作为了我们进行职业探索和发展的答案,将因果进行了倒置。
进行职业定位的选项筛选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判断:
1.机会:看看一个选项的机会有多大,做成的概率有多大;
2.资源:过去与未来是否有延续性和一致性;
3.热情:主观意愿度有多大。是否即便是没机会、资源不多,也一定要去做。
04.你不一定成为第一,但你可以成为唯一
苏格拉底以雅典德尔菲神庙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告诉我们说,每一个人怯生生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无知是我们唯一的所有。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内心抱持着“一无所知”的念头,反而使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探索来得更加持久和强烈。我们得以从无知开始认识这个世界,认识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唯一性,都可以有自己的唯一定位。
在自我定位这条路上,无论是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的盘点和发挥,还是对各种可供选择的选项的列举、筛选,都是我们为自己创造的线索,它不属于任何人,除了你自己。
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可见而独特的价值。
“可见”,指的是不管现在还是未来,你都看得到的,你自己都相信的。如果你看不到,说明还没有到达那个定位的程度。
“独特”,就是你已有的,和别人不同的。当你开始关注自己的独特性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已经在路上了。
05.关于我自己
来到定位训练营,我最初的期待是找到为自己定位的心法。我想当然的认为,找到方法乃万事之宗,无论是对自己和对他人,都可迁移使用。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有了转变——通过对方法的掌握寻求确定性的答案固然重要,能够笃定踏实自信勇敢的接受并面对不确定性,才是内心真正的力量源泉。
于是我松开了最初的那只想要紧抓住点什么的手,居然惊喜的发现,我能握住的反而更多了。
一个月后的今天,我对定位有了更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与其说它是一种方法,毋宁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底层认知。它让我能够从当下的目标及所处的身份角色以及指向未来的愿景使命出发,以自我探索和动态定位的双螺旋结构为参照,勇往直前。
回顾每一次课堂,翻看自己的一次次作业,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当时的自己,怎样沉浸在思考中一遍遍反思和复盘——把自己的过去打碎了一地,粘起来是一个更加生龙活虎的自己。
尤其让我倍感意外的是,在训练营里收获了一众志同道合勇于探索的同学。即便隔屏“相望”,却依然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同学们言语中透露的真诚、积极、好学上进,那种向上生长的力量影响着我、感染着我,让所有同学的面庞都生动而亲切。
他们中有的带着自己清晰的目标来到定位训练营,虽然已经在向自己的目标和愿景使命定位出发,也已经具备了专业功底,但却依然持续精进。他们自信、踏实、思路清晰、行动力强;
还有的同学是为了寻求更清晰的定位来到训练营,他们温和而有勇气,敢于挑战自己的局限;他们积极又努力,内心有着强烈的昂扬向上的动力,勇敢地改变自己;
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训练营当中甘于奉献乐于分享,他们自带圈粉气场、乐观开放、善于展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每次课后都及时、主动地发布自己的听课笔记,分享课后感悟,积极参与讨论。
训练营即将结营之际,再次感谢博学多才专业精湛思路开阔颜值又高的赵昂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高能的场域,让我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有了新的认识,并学会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感谢昂sir让我们得以接触到这么多优秀的伙伴,收获丰富而广阔的资源;
感谢管理组各位同学耐心细致的服务和及时周到的响应;感谢助教随时随刻温暖的陪伴、每天都不缺席的提醒、充满力量的鼓励,以及创造各种机会让我们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认识和沟通交流;更感谢小组的同学们,在这一个月的同行中彼此鼓励、共同进步。
训练营中所遇到一切都将持续影响着我、感染着我,让我有如身处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随之一起奔涌向前——若江湖相见,我们必已成为那个所爱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