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
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
背景阅读资料:https://shimo.im/docs/AktKwgLEusIy4SeY/ 《(节选纺车声声)母亲——贾平凹》,可复制链接后用石墨文档 App 打开
【分析】
整段文字对母亲劳作的场景进行了描写。
声音“嗡儿、嗡儿”像一根线一样拉起铺开后面的场景和故事,通过“黄黄的”“嗡嗡”等视听觉觉细节处理,构建了一个母亲劳作的典型画面。
第一段是个优秀的场景铺垫,吸引读者禁不住往下读……
同时,还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月亮比作香蕉,露水正在往上爬,非常形象生动。
【刻意练习】
如今,我一听见“呱擦,呱擦”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秋天的傍晚,凉凉的,微风温柔地抚过河边的垂柳;门前庭院里种着的柑橘树,满满地挂了柑橘,柑橘皮青青的硬硬的,让人不由联想到让汗毛支立的酸涩味。一位青年小伙在树下修剪树枝,脚下踩着一条板凳,手上把住一把硕大的剪刀,仰着头,那柑橘的树枝随着风微微抖动,树上的挂果就跟着风一颤一颤,像一个跳动的球,又像一颗绿宝石,分明又变成一个个喇叭了,在播报即将丰收的圆满。
这小伙,就是我的叔父,一个高中毕业、勤勉能干的男青年。
【对比思考】
形似神不似,韵律感不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