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艾籺,是粤西地区特色小吃,而在湛江尤为出名。之所以叫做田艾籺,因为是用田艾和糯米粉搓成粉团,再加入馅料而成。
说到田艾,不由得对它心生欢喜,这是生长在田野间的植物。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是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它的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带绿,全身长满绒毛;别看它个儿小小的,在田间地头中并不起眼,而它的益处多着呢,祛湿、暖胃、清肠等等。在乡下,几乎每个孩子都认识它,小时候我们不知它什么功效,但都知道,摘它来做田艾籺,非常好吃!
那时,大人们一说做田艾籺,我们就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又能玩又有好吃的,谁不欢喜呢!然而,做田艾籺要有耐心,它的制作工艺繁复,工序和材料比例都很严格,通常,做田艾籺的前一天就要开始准备材料了——洗田艾,做馅料,如虾米、绿豆、花生、萝卜干、芝麻、椰丝等等,家乡的田艾籺有很多种馅料,各家都是随口味喜好而配制。做馅料是一件不简单的活儿,要耐心,也要技术,尤其是炒芝麻,火候须掌握好,然后一刻不停地翻炒,稍一分神就会炒焦。母亲总能炒得香熟恰好,炒馅料时那铲子和锅发出热热闹闹的声音,直叫人垂涎。
做田艾籺的工序繁复,而且每次一做,各家都做成百个,不单是自家吃,还分给亲友们,因此,母亲总会和邻居两三家合着一起做。如此一来,就热闹了,我们小孩子看到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泡浸糯米、碾粉、煮田艾糖浆、搓粉团……有时也想帮帮手凑热闹,但总是被赶走,用他们的话说——不要“搞搞震”,一边去等着吃就好!的确,我们哪里帮得上忙,做田艾籺可不像包饺子做云吞那么简单。
单是说做田艾糯米粉团吧,田艾经过反复的洗、净、搓之后,加入黄糖用慢火熬,要熬到变成墨绿色的浆糊,闻得到一阵清香,才能和入糯米粉。接着,搓粉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一大团粉,要搓到田艾均匀,全是手工搓的,大人们都要挽起袖子,轮流来搓,趁着热气不停歇地又搓又揉,以免粉团晾干了不好做。直到粉团搓到弹手柔韧、易捏形状,这才开始手工包制田艾籺。
到了手工包制,我们闹着要帮手,结果总是搞砸——这是最考手艺的一项。籺皮的厚薄要适中,太厚影响口感,太薄馅料要漏出来,馅料也不能放太多,封口更难呢,只见他们的大拇指和食指交替按压,娴熟而利索,我总看不出所以然来,而他们还不必看手上的活儿,还一边轻松地聊家常呢!做出来的田艾籺,像一个个腼着肚子的小胖子,把它放到预先剪好的木菠萝叶子上,就可以排到蒸笼里蒸了。为了能快点享用美食,我们鼓足干劲来烧火,几次忍不住掀开锅盖去看,都被制止了。
一个美味的田艾籺,是经过多少工序才做出来的呀,但正因为如此,这“漫长”的等待,才愈加诱人。终于可以出锅了,田艾籺外皮墨绿晶莹,清香四溢,等不及让它降温定形,我们就着急拿上一个,却烫得从右手抛向左手,左手抛回右手,那馋相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等热气稍散,一口咬下去,口感绵逸弹牙,香糯软滑,田艾特有的幽隐清香,吃过后唇齿留芳。吃了一个还想吃,直吃得肚饱膘圆,我们才心满意足的停了口。
如今,又再吃到家乡的田艾籺,才发现,不止是被它的美味所吸引,更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快乐的回忆和浓厚的人情味。诚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家乡的田艾籺,那特有的味道和儿时的记忆,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深深地记住,无论在外面吃到的田艾籺味道如何,也难以替代记忆中的美味。而且,田艾籺早已成为湛江地区春节、年例、端午、中秋等节庆必备的传统食品,已经渗透到我们的饮食习惯中,也成为我们的一种文化印记了。
田艾籺不仅是一种特色美食,更是我们心中的一根有关于家乡和情怀的线,把我们紧紧相连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