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实现自我的路途中,我们要坚守本心,但又要对周围的环境心怀敬畏,如此方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人人皆有个性,它如同尺度与坐标,每个人都以之为原点,画出自己在世界之中的位置。嵇康不屑世俗潇洒孤绝,“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张旭笔墨横扫气质超然,“挥毫落纸如云烟”;林逋一人隐居梅妻鹤子,“独自行歌掩竹门”。他们皆坚持以自我之态为人处世,走在个性铺就的无形轨道上。
然而人终究是群居动物,完全能遵从本心的又有几人?家庭影响我们的成长,社会成为我们的背景,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个人与家庭的错位难免会产生。那些父母口中“不值深交”的朋友,那些社会流传的“理科生远强文科生”的言论,有时我们想坚持自我却无可避免地用他人的眼光看世界。家庭的预期,社会的催促,我们该如何与所处的环境相处?
萨特称“他人即地狱”,但外界其实并非一无是处,只是我们的处理方法存在偏差罢了。既然我们难以摆脱趋众的本性,那何不像熊培云所言,“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担当”。所谓独立,不是固执己见,而是于各种杂乱声音中守住本心;所谓合群,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对外界心怀敬畏下虚心学习。悲观者认为“人群是人的坟墓”,殊不知——他人亦可为明镜,能以之认识自身;社会亦可为指南针,为彷徨的灵魂指引方向。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一直被学者孜孜不倦地探索,而最适合我们的,莫过于“左手本心,右手敬畏”。以自我之意识定主题,以他人之言鉴修枝节,生命的华章由此得以书写。
若生来是光,应不甘黯淡,坚定的本心无疑是理想人生的必要前提。但当个体与外界发生矛盾时,敬畏之心告诉我们从自我反省着手,以沟通为桥梁,在自我提升中获得和解与共识。我们正值年少轻狂,为避免一时冲动,从他人与社会角度看问题的建议可谓切中肯綮。冷静客观的思考帮助我们反思自己;积极开放的交流带给我们开阔的视野。冲破自我的狭隘,达到思想的旷地,我们会有崭新的见解和认识。
或许家庭不理解你的诗和远方,或许社会容不下你的勃勃雄心,但也正是这些矛盾,浇灭你热血的冲动,让你客观地分析现实。反观当下青年,多少人整日埋怨父母的偏见?又有多少人将失败归结为社会的埋没?丧失了热情,不是静下心思考,而是一味对外界环境恶言相向,其背后呈现出来的,无非是心胸的狭窄与敬畏的缺失。没有对外界的敬畏,再有智慧和壮志也是枉然。
左手本心,实现自我;右手敬畏,完善自我。
回首向来萧瑟处,唯此本心之坚守,敬畏之思想,历千万祀,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