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佛陀教你放下》——通向人生幸福之路的实践心理学

《佛陀教你放下》——通向人生幸福之路的实践心理学

作者: 哲道禅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2-14 17:56 被阅读129次

苏曼那沙拉 原著 包德君 选编

1、放下“妄想”

我们经常不自觉地就会想太多。

其实我们越多想就会越不安、越恐惧、越没自信,损失的能量越多。

我们想得越多,距离现实就越远,逐渐进入“妄想”世界,并且,被妄想关住,再也逃不出来。

比如,生了谁的气之后,越想就越生气。

妄想是一种剧毒。

我们经常因为妄想而痛苦不堪,感觉活着很难很累。

最终,你会因为这些妄想感到愤怒。

愤怒是不会带来任何好结果的。

妄想从哪儿来的?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接收信息的一瞬间,就开始用自己的主观来解释信息。头脑飞速旋转,无法停止思考着“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不断地制造出妄想。由于这些妄想让你产生了负面的情绪。

如何停止妄想?

每当妄想升起来的时候,实况转播自己当时的心情。

比如因为某人的话怒火中烧,马上实况转播“我现在有怒气”。于是,怒气就会神奇地一消而散。

2、放下“我执”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要执着于身体感觉。

只有大彻大悟的人才能消除自我的错觉。

“我才是对的”这种想法会让你痛苦不堪。追求完美也会产生同样的痛苦。

要知道:我们大家都不完美,世界上存在的全都不完美。

如何放下“我执”

“分离自我”——用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打个比方,你叫“张三”,你就可以这样说“张三很愤怒”“张三很苦恼”“张三很焦虑”,坚持练习下去,“张三的问题”就会烟消云散。

3、放下“他执”

人际关系实质上就是合作关系,基础是付出和索取。

能够为他人付出的人才能交到朋友。

你给予他人的东西。决定了你人际关系的质量。所以,能够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取决于你能够给予他人什么。

你的人生取决于你与谁构建人际关系。

最好是能够给予别人最想要的东西。

例如:因为自己爱吃肉就请素食主义者吃肉,只会让对方苦恼。请人吃饭一定要“请你吃你想吃的东西”。

语言暴力更可怕。因为自己说的话而伤害到了别人,是很重大的罪过,所以,我们说话时要格外小心。

如何摆脱别人的语言伤害?

要想“这个人是在宣泄情绪,这些话都是呕吐物”。请问,你会把别人的呕吐物拾起来咀嚼吗?

记住:不恶语伤人,就是在保护自己。

如何教育子女?

佛教认为用“爱”来养育子女不好。

因为“爱”就是“占有欲”,就是想将事物永远留在自己身边的一种强烈的欲望,以及对于“占有物”离开自己的恐慌。

用“爱”来养育子女,父母与子女都会感到痛苦。

尤其是孩子,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生来就“渴望自由”的。

如果父母“爱”过了头,孩子甚至会用暴力斩断父母的占有欲。

应当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佛教认为用“慈”代替“爱”来养育子女。

“慈”就是“对所有生命的关怀”,以“希望你能够幸福”的祝愿来对待所有生命。

如此,孩子会感到轻松快乐,父母也会感到幸福,这是最好的状态。

4、放下“物执”

我们对于不断变化的事物,却期望它们保持现状并一直保持下去。这种执念正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要想解脱就只能放下执念。

如何放下“物执”?

一切都是借来的,执念就是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

其实包括身体,到了时间都是要还回去的。经常这样想,就能降低执念。

不要吝啬,东西借来就是要用的,你会租一辆车锁在车库里吗?

对于知识同样如此,不要贪婪的占有知识,而是运用知识。

5、放下“过去”和“现在”

我们很多时候为过去的记忆而苦恼,为过去的失败而后悔,对过去所受的侮辱感到愤怒,等等。

其实,回忆掺杂了很多的主观妄想,还是忘记过去比较好,过去只能用来埋葬。

和“过去”一样,未来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人生没有彩排,每次都是正式演出,要珍惜每一秒“活在当下”。

不要追悔过去,不要幻想未来,想在当下,乐在当下,活在当下。

6、放下“老病死”的恐惧

无常的世界里谁都不能“永葆青春”。

方法就是抛下“不想变老”的念头,“不想变老”就等同于“现在就想死去”。

越执著于身体,就越容易得病。

身体和心理往往是一同行动的。驱动身体的正是心灵能量。

心灵成长会让身体获得能量而充满活力。

佛陀说过:“所谓正确的生活方式是,即使身体出问题,心理也不能有问题,即使身体患病,心灵也不能抱恙。”

如果你敲一下鼓,会吓周围人一大跳。但是,如果你持续有节奏地敲,大家就不会在意,甚至当做演奏而倾听。“死亡”也是如此。

快乐人生的秘诀:用“笑”补充能量

在我们身体里有一个蓄电池,不断释放生命的能量。我们要时刻保持心中的光明,它是生命能量之源。补充能量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论遇到何事,都要保持笑容!”这就是通向幸福人生的道路。

相关文章

  • 《佛陀教你放下》——通向人生幸福之路的实践心理学

    苏曼那沙拉 著 包德君 选编 1、放下“妄想” 我们经常不自觉地就会想太多。 其实我们越多想就会越不安、越恐惧、越...

  • 权力心理学

    应用于高效沟通,有效说服和改善人际交往在通向权力之路,在心理学相关的原理的应用实践

  • 通向幸福之路

    《世法哲言》(六十九) 通福之道横流颇广,其桥常折,若视折而不设新渡步之,福终不接于尔,凡具功立绩者,乃步步脚印而...

  • 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为什么你越努力越焦虑?积极心理学之父教你如何获得幸福人生。 听书笔记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作者是“积极心理学之...

  • 思涵每日赠言

    羡慕,是人生路上的十字路口,往左通向埋怨,往右通向嫉妒,往前通向幸福。

  • 2018-07-18

    一个人经受住了那些难熬的时光,方可通向重生之路 人生总要经历一些难熬的时光,而你,只有经受住,方可通向重生之路,开...

  • 通向自由和幸福之路

    什么是自由呢?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在人际关系中,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自由就是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想被别人讨厌...

  •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最近听了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幸福课》,做了一些笔记。课程的主诣是探究人生的幸福之路,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问题心理学...

  •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幸福之路

    武志红老师的幸福类书籍和罗素《幸福之路》是心理学和哲学范畴对于幸福之路的探索,前者基于心理学原理和当下大量实例...

  • 怎么可以停啊!

    Adversity leads to prosperity ,意思是逆境是通向成功之路,也就是穷则思变.人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陀教你放下》——通向人生幸福之路的实践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ie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