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王石的这本书,想起大学也看过,当时翻阅后,主要被王石的个人魅力所吸引,那种坚韧的做事业的心,像颗种子,埋在心里,对大学生活和毕业后城市的选择,都起到了一些影响。
如今,已经工作五年,对脚下的这座城市—深圳,只是感官的知道,它的现在。因为据说没有像别的地方那种悠久的历史,反而忽略了应该被提起的历史,改革开放的那段岁月。
现在重读后,居然新奇的发现,深圳虽然改革开放短短40年,但这段关键历史,被王石这个关键目睹者,深刻,真实的记录着,很好的一个呈现与还原。
我越待在深圳越会好奇,深圳过去的40多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变成现在这个包容,欣欣向荣的模样。王石这本书,多多少少给了一些答案。
城市有的时候,也像一个人,有自己的出身,性格,价值观和喜好。深圳其实和其他城市相比来看,出身比较不同。遥看香港的新世界,背靠还在大锅饭的内地。一个老人的一个圈,非常好的滋养了它的童年。
轰隆隆声和汽油味,让刚到深圳的王石,充满了好奇和欣喜。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没有过去的陈腐规矩,只要有本事,是80年代初整个城市的基调。他进入深圳的第一个单位后,分配到饲料组,什么流程都没有,但有的是满满的活力。通过边做边观察,他成功的倒卖鸡饲料为单位赚了不少钱。
但比较佩服的还是他面对选择的思考,与面对低谷的不放弃。
刚开始在深圳探索时,有人介绍他去做小生意,说赚钱也不少。但年轻的王石就已经知道自己想要的不仅是钱,更是和经济发展有关的尝试。因为他度过经济政治学相关书籍,会给他每次选择增加一些本质或宽度的探索。
鸡饲料的商机是他研究香港人爱吃鸡,饲养鸡的饲料大多玉米等谷物。南方玉米等谷物较少,大多东北运输过来,于是他协调供需双方,找的运输途径,开始了这门生意。自己还亲身背麻袋,想办法找需求方。
生意场上非常多的起起伏伏,一天,香港媒体报道鸡吃完鸡饲料,有致癌物质。一时间,香港人不吃鸡,可害惨了整个产业链上的参与者。王石的运输车逐渐增多,库存压力大,有过彷徨与失措,冷静分析后,笃定香港人以后肯定会吃鸡,至于时间,不能确定是何时。坚持着,终于听到香港媒体说查到致癌物质是有误。如及时雨,对正好到货的王石来说,不仅将之前的赔款磨平,还赚了300多万。真是有胆量,佩服他有自己的判断。
感谢王石的记录,让我对脚下这座城市又多了些历史的了解,从小渔村如何机器鸣起,开山修路修楼,到土地的拍卖,房地产的发展,股票、股份制企业,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词背后,都隐藏着奋斗人的不断尝试与努力。
来了就是深圳人,不论资排辈,看重能力的基调,奠定了这个城市快速发展的主旋律。
道路在深圳这片土地,梦就在想象中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