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天天不迟到,一拉弦我就跑,回头一看,学校不见了。”这首被改编的儿歌,猛然一听好像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的无聊之举,被一些“熊孩子”到处传唱着。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回味,在这表象的背后隐藏着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强烈渴望。还有在汶川地震后,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要是我们的学校也被震塌了就好了,那样就不用上学了,不用天天写那么多作业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
我想说,不想上学的孩子并不都是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即便是那些学霸,成绩优秀的学生,上一次体育课,或者参加一次夏令营或是冬令营,他们也是求之不得,也会乐不思蜀的。玩本身就是孩子的天性,天性被压抑了,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那些性格放荡不羁的捣蛋鬼,不愿被学校,被老师,被家长压制着学习,于是就变成了大人眼中的“熊孩子”;另一种是那些性格相对乖巧,上进心强,自律性相对较强的孩子,对这种压抑的环境很容易适应,于是乎就成了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殊不知,如果这种压抑太久,也会酿成严重后果:抑郁,甚至自杀。所以慢慢地,有些孩子开始恨学校,恨老师。
我家和一所县级重点高中仅一墙之隔,晚上,学生十点才下晚自习,等洗漱完睡觉也就快11点了。第二天早晨6点,天还没有放亮,学生整齐的跑步节奏就又在耳畔响起。真可谓是披星戴月。每个月休息两天,说是休息,其实就是回家拿钱,换洗衣服。
孩子们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每天都这样晚睡早起,时间长了,身心怎能不俱疲呢?
教育走得太快,等等落下的灵魂
李克强总理在一篇题为《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中指出,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技术层面——我们的教育缺乏的是灵魂的东西!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而且还指出了教育新常态,那就是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真是一语中的。
虽然问题的实质找到了,但是怎样来拯救被落下的灵魂?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认为光依靠学校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这个重担还得由家长来扛。
家长才是孩子灵魂最好的老师
灵魂指什么?灵魂在这里指一个人的人格、精神、心灵、思想等。一个人人格的培养、思想境界的提高、心灵的净化应该从小就开始,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尤其在10岁之前。毕竟孩子在家的时间更长,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还要学习文化课程。其实,老师的压力很大的,没有成绩,他们也无法向家长和社会交代。所以,相对学校老师来说,家长才是孩子灵魂最好的老师,家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好场所。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轲的母亲为了孩子受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后三次迁居,可以说,孟母是个非常睿智的妈妈。即便是现在的家长也未必能想到,能做到。如果没有孟母三迁,孟轲也许就不会成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散文家等。他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孟母昔日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妈妈买回来橘子,两岁的宝宝看见了,突然冒出来一句:“妈妈,吃橘子为什么剥皮皮呀?”妈妈愣了一下,说:“剥皮就是劳动,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吃到啊!所以,你要想吃就要自己剥皮皮。如果实在剥不开,妈妈愿意帮你。”宝宝费了好大劲才把橘子剝开,之后又问:“为什么里边不是整个的?”妈妈略加思索,说:“橘子告诉你,劳动果实不能一个人享用,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啊!”听了这位妈妈的回答,我真佩服得五体投地。倘若家长都能像这位年轻妈妈如此智慧,孩子的灵魂怎么会跟不上成长的步伐呢?
而我们大多数家长恰恰忽略了这些看似细微的小事,殊不知,从小事情可懂大道理。很多家长一贯追求分数,只注重成绩,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甚至有些家长就为了自己上班挣钱,不烦自己,把孩子扔给老人带,对孩子灵魂的教育从来不闻不问。日前正在热议的江歌案中,刘鑫,陈世锋都是留学生,不能说没文化吧。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残缺的,人格是不健全的。刘鑫和陈世锋的妈妈如果从小用心教育他们,注重灵魂的教育,怎么会有这类事情发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