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天总是在想,周三该发文章了,我该写些什么呢?周五该发读书笔记了,我这周看书没什么感悟啊,我该写些什么呢?
我总认为我需要想出来一些什么东西。可是,当你一直在暗示自己需要写一些东西时,就会有抗拒心理,会有一种反抗、焦虑心情,就像是这是被强加的任务一样。
一但我有了这些焦虑,我便开始拖延,不去思考,不去想写写什么,直到最后几个小时,随便写写,敷衍一下。
这种焦虑甚至发展到,想法又不是每周固定产出的,一周要写三篇文章,这种强制性,可能不利于创作。
我是否应该放弃一周三更,只要我心里告诉我自己这不利于创作,我就可以不再去做,因为没有人强迫我。
不对,如果我这样就放弃的话,我以后会不会说,如果我每周都写了下来,我会不会怎么怎么样。不过这个理由不是令我继续写下去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现在就放弃,会导致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这个理由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在读的《终身成长》,但是,我只读两个小时左右。
里面主要讲的就是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and成长型思维模式。
我之前在其他书中就看到过这两种观念,所以当我再看这本书时,里面的内容我大部分都是知道的。
但知道并不等于真正理解、真正掌握。
介绍这两种思维方式最好的方法就是,列出两种思维模式所呈现出的行为,列举出大量例子。但因我未读完此书,怕现收集到列子不够普遍,所以先大致概括一些,等读完了再详细说明。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聪明、才智等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会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遇到失败时,他们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并纠正自己的失败,他们可能只是去尝试着修复自己的自尊,会去责备他人或者找借口,并证明失败从来不是他的错。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面对挑战时,会产生“这太难了,太有意思了”,但他们可以从困难的事情中获得乐趣。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遇到挫折时,会更加在意自己是否可以改正错误,而不会去考虑是否丢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会去更多的发掘自己的潜能。
以上解释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可以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进一步理解。
作者在香港大学对英语不大好的学生进行实验测试,问其:如果学校给需要提高英语水平的学生开设一门课程,你会参加吗?——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给出了肯定答案,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对课程不怎么感兴趣。
固定型思维的学生不想暴露自己的不足,为了在短时间内看上去聪明,他们宁愿拿自己的前程去冒险。
如我为了不犯错误,就不去做这件事。怕学从零开始英语丢人,我就一直不去学。怕录个视频丢人,我就不敢再去录。
现在,我继续我的每周三更,会比之前更认真对待,因为我真的很怕我什么事都没有成过。
那次医院检查,大夫说需要做个骨刺查明一下原因。当我以为不久就会死亡,我第一反应就是大脑空白,我想不到任何我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可能我之前总是在不断的对自己降低标准,不断的告诉自己,做不到也没关系,玩一会也行,列下的目标不去完成也可以,反正没有人强迫你。
现在,我应该去充分挖掘自己的全部潜能,不再想有大脑空白的情景了,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
我现在应该将自己所想都写下来,列出一个个小的目标,而不是仅仅在大脑中的某一位置中存在。
因为,我不去写下来,我就会忘记我的目标、愿景。然后偏离赛道,去想我现在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如,昨天我又在想,我该不会只是一段代码吧,会不会整个世界都是虚假的?
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我玩游戏和听播客都是在一个手机上,我先玩了半个小时的策略游戏,马上开始听播客。
我突然产生,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吗?一个游戏、一个现实的人,但他们都在我的手机里,这个世界和这个游戏有什么区别吗?那我听这个博客还有什么意义?
总在胡思乱想,我如果写下我的一个个小目标,放到视线之内,我一焦虑、一乱想,看了看现在最重要的事,我可能就会好点了。
可能我总在想这件事有什么用、这件事有什么意义的重要原因是,我太想快点跳过这个过程,太想成功?或者是太想到达心中的目标?
或者是收到社交媒体的影响,现在我在看书都时候就会焦虑,因为我在刷信息的时候刷到一条“看书只是输入,看再多不去输出,就是浪费时间。”。
虽然我知道他想传达的是什么意思,而且我也知道他宣传的不对,但这句话还是总会出现在我的脑子里。很烦。
次数逐渐多了,我自然而然的就会认为看书=浪费时间。
我放下手机,坐到城市书屋里面看书,心情就会变得很平静,满足感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有今天什么事都没有做的焦虑感。
但我一拿起手机,我就会疯狂的刷,一两个小时后,我就会焦虑,就算下午看了一下午书,只要晚上刷一个小时,我都会变得焦虑不安,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做。
所以我把手机上获取资讯的软件删掉了,因为大部分资讯我目前都不需要,都是在浪费时间。只是满足了我获取新消息的快感。
现在,我不断告诉自己,找个书店,坐下看会书,只要完成当天目标,什么感兴趣的书都可以翻开看。
慢点真的比快点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