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读者》中,适合同学们读的不多,有些文章太灰暗残酷,比如《断桥》,有些太揭露社会的人情冷暖,比如《医院的病房》,所以细细读完,推荐这几篇美好温暖的文字。
《人生,不外乎“出发”二字》从乔伊斯的小说出发,讲述了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没有预先的规划设计,因此有了全新的意外的体验。作者想说,不仅是旅行,人生有时也是,无须事先规划,无须丈量进度,想到不妨就去做吧!想到曾经一句很打动我的广告语:我不怕世界太大,我怕的是到死也没看够这个世界。现实很多牵袢,我无法说出发就出发,也许退休后,我会有这份勇气与时间。
16页一篇小文《一寸一寸》很打动我,一个小小的“寸”字,用法不同,意思不同。“一寸光阴一寸金”让人感受时间的紧迫,仿佛有个时间锤子跟在身后紧锣密鼓的敲敲敲,催促着……萧红笔下“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了”,感觉春天到了,每时每刻都那么慵懒美好……还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的寸草亦有报恩之心,何况人呢?一个字,不同用法,让人觉得尘世和人生都“有意思”了。
《蜜蜂》一文,读完就会想起罗隐的那首诗《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些金色的精灵,连种地的人都放弃了土地,它们还惦记着丰收。
《汪曾祺的迷人细节》写了作家汪曾祺几件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幽默、可爱、固执、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老头儿”,王安忆形容他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北岛形容他是最会写故事的作家。是的,汪曾祺总是用最平凡的字眼,最平凡的句子,写最平凡的故事,妇孺老少皆可读懂。我特别推荐他的“人间系列”《人间草木》《人间滋味》《人间有戏》,尤其是《人间滋味》,写美食亦是写故乡写亲情,我特别喜欢。顺便再推荐北岛策划主编《给孩子》系列中王安忆编辑的《给孩子的故事》,收录了许多大家的小说,其中就有汪曾祺。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不妨买一套《给孩子系列》。
《妈妈的生命线》写了身世不幸,命运多舛的母亲,始终用乐观、坚强、勇敢的姿态拥抱生活,哪怕充满了挫折、困苦,也都积极面对,这就是母亲的“生命线”。
《美的边界》讲述了古诗之美,可以滋养人的一生。它就居住在人的身体里,某一时某一刻突然醒过来,就会一把抱住你,深深地慰藉你。
最后,这次我们精读的是席慕蓉的《母语》。可以先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理解,再读读我的思考,两者结合,收获更多。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字正腔圆、力不从心、
文中的“藩篱”指什么?(原意指篱笆,文中指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距离)
二、阅读思考
1.第一段母亲说“好可惜!你5岁以前蒙古话说的多好!”母亲“好可惜”什么?
(联系下文,我们能找到答案,母亲可惜我以前蒙古话说的很好,如今都淡忘了,不会说了。但只答到这个意思,有些浅显,母亲还可惜的是,我如今是淡忘了蒙古话,继而可能会淡忘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祖籍——蒙古。)
2.第二段我开启了溯源之旅,“溯源”原意指追溯水流的源头,你怎样理解我的溯源之旅?
(从下一句我们可以知道:我的溯源之旅,是从北京向内蒙古高原前行,也就是,我要追寻我的故土,回到我的祖籍故乡内蒙古去看看、去了解。)
3.会场中,我们穿的都是城市人的打扮,有三位男士穿着典型的蒙古族服饰,是什么样子?用~~~画出句子。
(在第七段可以找到)
4.第九段“原来漠然的眼眸忽然重新调整焦距”;第十段“他们三个人同时向我展现了笑容”。什么原因三位蒙古人对我改变了态度?
(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上文说三位蒙古人一直是冷漠的,沉默的,一直到我用蒙古族问好,甚至告诉他们我是蒙古人后,他们态度转变了。因为他们把我当成家乡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母语共同的家乡,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所以,他们和我之间的藩篱也就自动撤离,然后灿烂温暖的笑容就会出现)
5.细读11——13段落,三位蒙古人为什么会流露出内在的肃穆和外在的的漠然?
(从11-13段,我们可以概括出两点原因:原因一,他们来自遥远的天山,是用一生的时间来记诵和演唱《江格尔》的艺术家和民间诗人,他们心中珍藏着卫拉特先民的文化瑰宝。原因二:他们一代又一代传诵下来的英雄史诗已经快要失去生存的空间,快要消失殆尽了,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6.联系题目《母语》和文章结尾“在母亲怀里学会的语言,有些细微的差异,别人是学不来的啊!”说说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作者想表达什么?
(这一问就是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乡愁,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故乡,不能忘了故乡人,忘了故乡话。)
读完下面的文字,就更容易理解席慕蓉的乡愁。
补充阅读:
著名女诗人席慕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散文集《写给海日汗的21封信》是席慕蓉发掘自我的轨迹与告白,字字沁人心脾,展现浓得化不开的生命“乡愁”。
海日汗,是一个存在于席慕蓉想象中的少年,是席慕蓉自己设定的诉说对象,他是一个生长在内蒙古的蒙古少年。席慕蓉用六年的时光和绵密的笔触,写下她对海日汗的期许,并与他分享自己在寻觅原乡的长路上的具体心得。席慕蓉从自己的小小乡愁里走出来,重新面对自己家族在此生长繁衍的山河大地,开始娓娓诉说。
席慕蓉的成长历程,注定了她的与众不同。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一位能骑善射的王族公主。席慕蓉的全名是穆伦·席连勃,蒙语大江河之意,汉文音译席慕蓉,而这位永不停歇的寻乡诗人,一如既往用文字结构用色彩填充用镜头记录,她向世界展现内蒙之魂。席慕蓉说:“回到故乡后,我成为了一个身份确定的蒙古人,我总是下意识地讲述我的蒙古,朋友说,有时候他们在享受我的蒙古,更多时候,他们在忍受我的蒙古。我突然发现,对故乡爱的表达也不能‘自我膨胀’,也需要理智,不能浮夸,因为每个人的故乡都很美好。”这是一种超越,或者是对乡愁全新的诠释。
席慕蓉笔下,“海日汗”就是蒙古族孩子们的代名词。为什么专门给蒙古族孩子们写信呢?席慕蓉说,因为他们在逐渐丢失自己民族传统的土地、文化、价值观、母语,他们在迷失方向。
席慕蓉的乡愁,经历了从个人的乡愁,发展到民族的和整个游牧文化的乡愁的演变过程。席慕蓉发现:“在教科书里,不论是‘匈奴’‘突厥’‘回鹘’还是‘蒙古’,好像都是单独和片段的存在。而其实,在真实世界里,亚洲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代代相传承,有着属于自己的悠久绵延的血脉、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但是,她并没有为此而怨怪任何教育系统,她写下了自己深刻的领会:“海日汗,能够‘明白’、能够‘知道’、能够‘分享’,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即使是如我这般的后知后觉,也不能说是太迟。”她保护民族文化的那份执着和焦虑,让人心生敬佩。
如今,乡愁对于席慕蓉来说,绝不仅仅是记忆中对于她生命的召唤,回到了蓝色的高原,故乡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一切都那么可感、可亲、可触。
读席慕蓉的文字,一如与一位素未谋面的朋友交谈,娓娓动人。过去,席慕蓉不遗余力地歌咏青春、爱情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现在,那漂浮在塞外风沙中的乡愁,更是时刻萦绕于她的心头。在隔山隔海的台湾,席慕蓉用真情抒写了她的柔情乡愁,虽然词句并不华丽,但每一个字都是心灵的真切体验,让人备感神清气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