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在这一个话题里——认识,认识他人。看一个人的路和路的源头,近审是视,远望是观,见微是察,在近处看,一个人的行为,往后远观,该行为的根源和动机,细察,一个人能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活动中感到安适,快乐,这样,这个人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藏匿呢?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很清楚明白了吗?
《吕氏春秋》里也有一篇《论人》。认识他人的方法是八观六验,六戚四隐。八观是“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这个认识他人的方法和孔子都有不同,他是把人放在一个境况中动态地认识,而不是静态地孤立地观察。观察一个人在通,富,贵的境况中,他的理想,他愿意宾礼,推荐,恭养的人,这一点真是有趣,我们的理想总是落在人字上。我们以一些人作为我们的理想。观察一个人在困,贫,贱的状况中,他的底线,他依然不愿意做的事,不愿意受的物。观察一个人的成长,习时所言,听后所行,止时所安。这就是八观。
六验是“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懼之以验其持,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这是在扰动的情绪中检验一个人,打破一个人水平,水清的状态,使之喜,使之怒,使之乐,使之懼,使之哀,使之苦,然后观察他在这样的情绪中,我们最难控制的就是情绪,他在最难控制的点上,有没有节制,有没有坚守,有没有稳持,有没有自励,有没有坚毅,有没有志业。
何谓六戚?认识一个人,还要认识他的父,母,兄,弟,妻,子。他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是他的组成部分。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认识一个人的朋友,新结识的,久交还的,认识他的小环境,大环境。《吕氏春秋》说,以此“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的方法,“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
你会认识他人了吗?
孔子说“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能够认识他人,对于我们极微小的个体极简单的需求——走向一个朋友,一个爱人,一种理想——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我们回头看这一句话,孔子的意思是他人能不能认识我不重要,我能不能认识他人重要,但孔子的意思不是说我能不能认识自己不重要。孔子后来就没有接着说了,于是我们只能找另一人,老子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从后一句的表述来看,老子认为明强于智,知己比知人更重要。
怎么样认识自己?为什么不用上述的检验他人的方法来逐一检验自己呢?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认识自己的勇气,而是缺乏对这种必要性的重视。我们必须要认识自己,因为我们唯一的成长对象,雕琢对象,我们唯一的对象,就是自己。成功的地方倒退回来,是用力的地方,用力的地方再退一步,是认识到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对自己条分缕析,分块把握,全局认识的意义。
“你曾经看到在庙墙上刻的认识你自己那几个字吗?”苏格拉底问。
“看到过。”我们这样回答。
“对于这几个字你是没有思考过呢,还是你曾注意过并且查看过自己是怎样的人呢?”
“我的确并没有想过,我以为对这一切我已经都知道了,因为如果我还不认识自己,就很难说知道任何别的事了。”尤苏戴莫斯回答说。
“但你以为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名字,就是认识了他自己?”苏格拉底又问。
苏格拉底一直在问。
认识你自己!
亲爱的孩子,审视一下你的周围,你认识,所有属于你的物品吗?它们都是广义的你。你认识,所有构成你的人吗?像尼采一样,你的父亲是凯撒或者亚历山大,又或者,你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面对你的父母,你的根源,依据的重要的一部分,你能超越他们的局限,在更广阔的人群,更渺远的历史中汲取精华吗?面对你的朋友,你的视野,疆界的重要的影响者,他和你理想中的那个人,像吗?你认识你的心吗?你觉得你的心的性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一个哲学家?你喜欢哪一群哲学家?你认为哪一位哲学家在演奏哪一个永恒,伟大的曲目的时候是最精彩最擅长的。你喜欢以什么样的哲学理论作为你的根源和依据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哦,你认为这个认识并不重要,因为你从来不觉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是有根源,是有依据的,你喜欢认识可见的,不喜欢认识不可见的,你喜欢认识结果的,不喜欢认识原因的,当然,知道有一个我们从来都不知道的“根源”二字的存在以及它的内容的空白,也不那么让人愉快。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的上下结构,上层是我们的普遍认识,价值判断,还有我们的父母的样子(我们一直在无意识地模仿他们,默认他们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下层是被我们察知的,我们的具体认识,选择和行动。
认识完结了吗?
不,还没有,我们要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我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原则。
我们还要认识——认识本身,他是一个充满活力,没有止息,不断开创新境界的过程。
当然,我觉得特别要提出来的,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认识爱,认识爱的价值和意义,认识我们爱的人,我们爱他们的方式,我们以爱相互唱和的境界。
哦,对了,我们还可以认识美,认识梵高,你怎么看,卡瓦拉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