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泽州种子名师的一员,有幸参加了“问道巴渝”高级研修班第一期的培训活动,培训为期五天,六节名师大咖的讲座分享,一天红色研学,一天成果汇报,培训安排内容丰盛、形式多样,确实是让自己淬炼成长的一次学习之旅。
给我启示最大的是张学忠校长的《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的讲座,他从教育的本质入手,先分析了“教育”二字的造字源起和深刻内涵,用“教育就是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应对明天的发展”来作结。
接着谈到教育的功能:培养社会人;发展自然人,即培育有个性、可持续发展健康的人。其间他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解释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即一个生命个体本来的不加修饰的本性,原生态的和别人不同的东西,承认了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所以教育应该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潜藏于孩子体内的素质引发出来。教育即发现和唤醒。
然后他举了一位美国最牛教师把400名“流氓”孩子送进耶鲁哈佛的例子,指出教的内容是否有含金量是教育成功的第一要素。而当今的改革不能再停留在课堂改革的层面,当务之急是要进行课程改革。
张校长分享的巴蜀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犹为精彩。三个原则:校本性,要体现学校特色和教师的专业及兴趣、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体现区域特征;时代感,内容要与时俱进;整合意识,强调课程的整合。学校在校本课程的管理上对老师和学生都作了具体的要求。还特别指出图书馆的全面开放,鼓励师生全员读书。对于如何处理国家课程时,他提出了目标精准、内容精练、过程精彩这“三精”说。张校长信手拈来了学校一些课程开发的具体案例,既有指导性,又有借鉴性。而且金句频出,经典和幽默兼具,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实际上,近几年外出培训,课程是个高频段词,每次学习时听到的、看到的,都让我触动很深,可因为诸多原因仅仅停留在了思想的层面,从未付诸行动。
我们学校实施的课程基本上还停留在国家课程的层面上,为了成绩,无限延长考试科目的时间,而事实证明,结果并不如人所愿。少年宫的活动,也仅仅停留在活动性质上,根本谈不上课程。活动时间还经常得不到保证,一到考试,全被挤占。究其原因,还是老师们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没有科学的育人观,没有理性的质量观。归根到底还是学校的导向和评价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
本学期,我想做一些粗浅的尝试:
在七年级组,开发“行走的泽州”一课,以周为单位没计十五节内容以《美丽泽州》为主,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课程,五育兼重,全面育人,活动育人。
八年级组,以周为单位进行学科类综合探究课。
九年级组,人人讲专题,人人授专题,大胆推行开放课堂,走班选课。达到让老师们大胆灵活整合教材,努力做研究型、总结型、输出型的多面能手。
在学校面向全体老师开设“巴中讲堂”,领导和骨干授课,老师定量选听,力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共进的学习氛围。
教研要常态化、实效化。以教研组搞团队建设,共学课标,共研课堂,进而尝试共出试卷。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简单预设,真正实施需要一群人,达成共识,通力合作,群策群力,才有可能实施下去。但,只要是有意义的,再难我也愿意去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