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多数内容都是从一些自媒体人的公号推送里扒出来的内容,读完后我想说:“热闹是属于搞开发的程序员们,为什么这些媒体人要来凑热闹瞎逼逼造成一种我以为这个是人人都能介入的东西的错觉”。
小程序是什么:
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出现了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开打开应用,也出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随处可用,但又无须安装卸载。我当时是这样来定义什么是小程序的。
特点:
- 无需下载安装/无需卸载(不懂,那么这个东西从哪里来。。。只是用h5页面来完成?)
- 用完即走,在餐厅吃饭,不需要下载订餐软件,扫描二维码,启动程序,排队、点餐、支付。
- 功能触手可及,信息唾手可得。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你打开微信对着一盏灯扫一扫,就会启动一个小程序,显示灯的相关信息,如果是一台智能灯,你还以在小程序里控制这盏灯的开关、亮度、色温。去博物馆,搜一下博物馆的二维码,立刻启动另一个小程序,你可以在里面购买门票,查看资料介绍等等。
类似产品
-
早在2013年,百度就曾经推出过轻应用,后更名为“直达号”。百度宣称“LAPP (Light App) 即轻应用是一种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的全功能 App,既有媲美甚至超越native app的用户体验,又具备webapp的可被检索与智能分发的特性,将有效解决优质应用和服务与移动用户需求对接的问题。(失败原因:流量少;缺少统一登陆账号体系和普及的支付工具,无法形成闭环)
-
升级到最新版的 iOS 10 后的iMessage。苹果简直就是在 iMessage 上复制了一个 App Store,你不仅可以在 iMessage 里发送表情包,还可以跟朋友玩小游戏和分享其他应用信息。但跟微信小程序不同的是,iMessage 使用的是 iPhone 手机自带的框架,而不是网页框架。
-
Facebook 也在自己的通讯工具 Messager 上推出了简单的应用开发接口,让用户直接通过聊天窗口完成打车和订餐等操作。
-
Google 提出的名为 Progressive Web App 的概念,指的是运行在浏览器里的 App。这类 App 跟微信小程序的原理很类似,也就是将应用需要的框架和进程缓存到本地的浏览器里,让 H5 程序在离线的状态下仍然能够使用。目前 Google 旗下的 Chrome 浏览器和 Firefox、Opera 等主流浏览器都已经支持了 Progressive Web App,并在 Google 的主导下为开发者提供了统一的 API 接口。相比之下,微信在这个时候发布小程序也只是在自己的平台上进行了跟进。
-
将应用“网页化”一直都是技术公司努力推动的一个趋势,而将强大的通讯工具“应用平台化”也是技术公司们正在探索的。这么看,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和分发的大变局真的快来了。“别再开发app了”,有很多人这么说。那么,现在加上后半句吧。“请开发移动网页应用吧”,而且JavaScript程序员要更吃香了。
七大核心功能
-
线下扫码:用户可以在小程序中使用扫一扫。
-
对话分享:用户可以分享小程序或其中的任何一个页面给好友或群聊。
-
消息通知:商户可以发送模板消息给接受过服务的用户,用户可以在小程序内联系客服,支持文字和图片。
-
小程序切换:用户可以在使用小程序的过程中快速返回聊天。
-
历史列表:用户使用过的小程序会被放入列表,方便下次使用。
-
公众号关联:微信小程序可与公众号进行关联。
-
搜索查找:用户可直接根据名称或品牌搜索小程序。
马化腾怎么看待小程序
- 通过“小程序”,让微信不可替代,把“微信”从工具变成生态平台
我们把微信做成一个开放平台,让很多年轻人喜欢这个产品的服务,由别的公司开发,在微信里能够使用。这是一个解决方法,我们未来希望通过一个“小程序”搭建新的生态环境,能让别人开发一些年轻人的产品,在我们平台里面跑,同样我们自己也开发。
- 张小龙称微信为“运行程序的程序”,其实就是平台的一种谦虚的说法。让用户“提高效率,用完即走”的微信小程序,也不是由微信官方提供,而是由大量的第三方提供,微信的角色定位已经发生转变,如果微信继续固守工具的定位,其实不利于服务好微信平台上那些真正的工具开发者。这就好比我们希望政府作为公平和秩序的维护者,最好不要同时下场当运动员。
参考文章来源:
公号:磐石之心/ItTalks/keso怎么看/数据文摘
网站:pingwest
最后加一个和我专业有关的(怕以后会忘,记之!)
- 传播学的主导范式是功能主义,强调媒介、技术的功能。如今的通信网络和社交网络不应再被看作是简单的使用工具,因为它们不再被先验性地赋予“功能性”,所以要摒弃功能主义主导的主流范式。在网络中,这些工具是一个个的节点,作为节点在网络关系中虽然有位置但未必有效应,比如人人网。
- 这些工具作为节点自身的质量或者说是功能对用户的选择和使用的影响不大,各节点在网络关系中要想增强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就必须吸收信息并有效处理这些信息,如果它们表现不佳,其他关节点则会把它们的任务给接收过来(比如微信承接了人人、qq等社交功能)。
- 各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如何并不在于它们本身的属性,而在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相信不相信它们的能力。这就是网络运行逻辑。比如微信公号,公号的重要性不在于其自身的属性,而在于微信的用户对其是否认可;公号文章也是如此,人们进行转发是因为相信这篇文章能够有助于构建自己的行为,文章的意义不是发布的人赋予的,而是由我们转发的人赋予的。
- 再比如qq,它的聊天、社交功能就已经在渐渐地被微信所取代。而我之前做过几次访谈,在问到怎么从qq转到微信的时候,有至少三个人给的回答是,他们觉得微信和qq没啥区别,可是发现身边的人都在用qq,没办法就开始用微信了。这就说明工具本身不决定用户的选择,决定用户选择的是网络的规模,和其他人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