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骏绿网www.jungreen.com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题:万科城市研究院院长钱源:健康是平均的
演讲者:钱源 万科城市研究院院长
我今天要讲的所有事情与技术无关,但我讲的是交叉协同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看待“绿色”问题,比如社会学、经济学、商业模式等。所以这个题目可以翻译成绿色是交叉协同的。
总共是三个反思和一个小故事。
第一个反思:这张图是2005年纽约在做总规,当时他们用了这张图片,我觉得很性感。这张图是绿色的大地,上面躺满了人。后来我发现这张图片是假的,是后期PS的,但他想讲的是纽约是一个特别棒的城市,很多人会去。他给了我很多灵感,我觉得好的空间跟很多人使用很重要。所以我们每一次去创造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这个地方不仅看起来美,很多人用起来也很爽。
下面这张图这个地方在深圳。
深圳也有一个特别棒的空间——深圳湾公园。在5、6年前,中央部来调研时问深圳在前面10年最重要投资是什么:他们说有机场、地铁,有大运会等一系列的东西,后来有人说最牛的是深圳湾公园,原因是这里创造了一个有国际品牌的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而且大家都觉得喜闻乐见。一年有三千多人万人次到深圳湾公园游玩,而且深圳湾公园沿线的房价也非常坚挺。同时作为使用者,我的感受也是这样,深圳湾公园特别棒。
但是我有几个困扰,第一个困扰是周末的时候去深圳湾公园一定是堵车的;第二个困扰是当我在里面跑10公里时,是找不到水喝;第三个困扰是,我听说一开始这个公园20多公里长,后来又拓展到沙河公园、人才公园,把整个深圳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每年要花很多亿去维护,包括绿化、管理。我就在想,作为使用者,尤其是商业街的使用者,他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方法?他是否可以自给自足、可以有更好的存在方式?
我经常想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我在想这事如果让我来办的话,我会建更多的停车场或者让停车场的效率变高,就是把停车费反哺到这个费用中,我会在重要的出入口做一些广告,80%的都是在讲核心价值观,但是20%的时间做一些商业性的行为。因为一年有三千多万人次,这个数字对于腾讯而言很小,但是对于新的互联网平台,需要走流量、看重这些价值的人而言,可能就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而且这个平台也可以反哺到公园的运营中。第三个是我会去想在这里面开一些消费平台的旗舰店,他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品牌为目的,可能比如星巴克这样的品牌店开在里面,例如像我这样的在里面运动的人买一杯咖啡,同时他以服务的方式让这个公园变得更性感,其次可以给公园捐一大笔钱。怎么让他自给自足?他既然是那么重要的存在,难道他不应该有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吗?
第二个反思是很痛苦的,是我自己的切身反思——万科的总部。
这是国际著名建筑师斯蒂文在2008年建的,而且这栋楼也许能帮他拿到普利兹克奖。我每次很自豪地带着国内外的友人来参观这栋楼,说这个楼特别的好,特别生态、特别环保、特别绿色。而且这栋楼在落成的第一天就拿到了LEED铂金级认证,之后又拿到国家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几乎在公开市场的所有标准都可以达到,并且非常优秀。
有一次我就带着一位美国专家去看这栋楼的时候,我就介绍,我们这栋楼是用竹子代替木头,用分时用电特别棒,我们还用光伏,开放了所有的公共空间,我们让他漂浮起来,作为周围使用。然后有人问我你们总部总共有多少人,我说我们总部差不多三百多人,他说你们三百人用了12万平米,我说不是,我们只用了1/4,旁边还有酒店、会议,对方就说带我去会议中心看看,我说还没开。那时候是那栋楼使用的第五年,他就说你们这个行为好像不是特别环保绿色。当时每个毛孔都打开了,觉得非常汗颜,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开始反思。我们对待这个世界、对待这个社会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应该在每个表格上都打满勾,还是从心里开始尊重这些资源,将它们物尽其用。所以在那之后我们就把万科中心变成了一个更多人使用的场所。
比如说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图,上面有跑道、有篮球场、还变成了学校,其中一部分变成万科梅沙区书院。去年第一波学生毕业,我作为书院客座老师,每个学期给他们讲一堂关于美学和设计的课,当时觉得这个事是个任务,讲了就讲了其实没什么用。
后来,有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叫赫赫的学生给我发微信说,他被罗德岛设计学院录取了,因为他听了我那堂课,他很喜欢,潜意识的想选设计学的专业。一堂课被我忽悠了一下,但他真的选择了。我们的一堂课40分钟改变了一个孩子对于未来方向的选择,我突然觉得在这栋楼里发生的事情很有温度而且很有意义,我觉得这个楼好像变得不一样了。以后我再跟海内外友人去介绍这栋楼的时候,我不会再讲他有多么的高大上、多么的技术,我会跟他讲一个小故事。他改变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同时也改变了这个孩子对未来的判断。
再看这张图,这个操场没有那么标准,只有四个跑道,没有那么大,但是它代表万科重新出发。这时这栋楼找到了他应有的姿态,并且我们决定把万科总部搬到福田,让这栋楼变成四个国立学校,真正的对环境很友好。其实作为企业总部,他总是高高在上的状态,但作为学校的时候其实是这个城市特别有机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个故事是我们最近的一个尝试——深圳的城中村。
什么概念呢?一千多个,60%的常住人口住在城中村中。在有商品房之后的30年之间,深圳盖了不到250万套房子,但城中村有660万套,是深圳特别重要的存在,它几乎是深圳活力的源泉。因为他存在一些灰色地带,他承载了深圳历史的发展。但是城中村很差,大家如果了解的话应该知道,城中村有一系列的问题,安全隐患之类的等等问题,他能够管理的更好,应该问责整个运作的整体而不仅仅在问责自己。
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每个城中村都有自己的个性,比如说龙岗区上雪村——深圳的兰桂坊,他的周围全部都就改了,就在一个小山坡上,它可以变成消费场所,作为周围的补充;比如第二个龙岗区新围仔村,里面的住户90%是华为的员工,华为的员工天天抱怨这里很差,但是我不得不住在里面,他有没有其他的新的可能等等;还有南山区渔二村——梦想家,在没有深圳的时候就有这个村,我们发现山川河流、人文历史,所谓记得住乡愁才是城市的生存之道。所以我们在改造这个村的时候,本来我们希望我们的到来可以让村子更好,但是反过来村子也塑造了很多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在这个事情上面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们一直试图去寻找更加可持续的方法,去看待不是那么好的存在,我们也想过给他屋顶做上海绵城市,比如在景观上做一些特别有趣的水的收集等等,但其实村民不是这么使用的。而让他的村子变得更美好、让他在乎这个村子,让他愿意不断的投入,我觉得这件事情更加绿色。
这不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而是让每个参与者都认同,可能从这点来看绿色有更宽泛的价值,并且也是从社会学等角度来理解这件事情的一个交叉。当然我们不仅仅做商业的探讨,我们也做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如环卫工人之家,给城市低收入人群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接着,我要分享是,
城市愿景——政府看待城市发展的愿景;
公共的利益——每个人去使用这个城市的角度和价值所在;
以及可持续,商业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还有生态的可持续,这几个层面的融合。我们在做商业开发或者城市塑造的过程当中,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这个问题,能够创造更加均衡的价值,对于城市而言是更加可持续更加绿色的思考。
最后分享这些思考的原点——一个故事。这是英国西北的小角落,对着大西洋,这个地方原本是一个矿坑,开发了100年,现在这个矿坑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因为过渡开发。在1999年大家都很困扰,他们想做一些拯救自己的事情,所以有了千禧年计划,唯一一个靠个人筹资的项目,想把这个矿坑——英国的伤疤变成可持续的项目。后来演变成伊甸园项目,里面包含两个植物园、一个热带雨林、一个地中海气候的植物园、一个音乐厅、一个教育机构、还有一堆室外场地。
做这件事情的人是一位Tim爵士,他是做音乐的.他说,每次他拿到白金唱片的喜悦只能持续一小段时间,但做这件事情让他持续十多年的快乐。他不仅仅做了一个项目,他还给当地创造每年100万人次的旅游,给周围创造了10亿英镑的收入,例如酒店等等。他彻底改变了这个城市原来的个性,原来也是个旅游城市,但夏天才有人去,但是有了这个项目一年四季都有人去,他变成了很明星的存在。
在两年前,一战结束100周年时,他在山上种了100万亩的罂粟花,他说在一战结束时,整个欧洲都被殃及了,隔年整个欧洲开了一种花,是罂粟花的一种。正值100周年时,他做了这件事情,他说这些花很美丽,会让人反思也会让人记住很多美好需要不断耕耘,背后的故事非常丰富。所以我觉得只要我们爱护美好的一切,我们资源是发自内心的在意,这件事件才能变得更加持续。
希望换一个角度跟大家说,除了技术、除了产品,万科尝试去思考我们跟自然的关系,发现更加和谐的产品,更有节制的看待自己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