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林宛瑜的一首短诗叫作《更新》:
“天气晴朗时,见个面吧,我心里储存的有关你的影像档,已经很旧了,需要更新要取得,你的最新画面”
我不知道你们读到这首诗时,第一想到的见面对象是谁,这篇文章里,我想写的是我的朋友们。
复盘过去一年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把着重点放在,工作有了什么起色,薪水有没有增幅,个人有没有解锁新的技能或者有没有去过哪些没去过的地方,探到更感兴趣的店,我们鲜少在记忆上花一些篇幅用于罗列,不,甚至用不上罗列这个词,仅仅是过滤一下,去年我们和朋友们见过几次面。

时间上来说,我们这一生都在迁徙。地理上说,我们也会因为毕业,因为工作,因为生活,因为种种原因,经历很多次位置上的改变,我们的社交圈和人际关系也会因此不停的更新。
18岁陪你翻墙逃课(当然这不是一件值得标榜的事情),为你过生日的人,28岁时还在你身边和你说你永远18岁吗?
28岁陪失恋的你通宵唱K,喝酒吐槽的人,38岁时还在经常和你举杯畅饮,调侃生活吗?
你说也不能说不在了,也不能说不好了,只是朋友圈替我们承载更多友情了。可能真的“当代人类的深情,最后只能以这种方式保存了。”
你有没有想过?
或许有一天,甚至于,朋友圈,社交软件,都不足以承载了。无话不说,变成“无事,不说”最后变成“不说”。
当初有多喋喋不休的我们,现在就有多沉默了。

我们曾经期待过的未来,要经常一起去旅行,要一起去看喜欢的人的演唱会,房子要买在同一个小区,要一起….嗯,我们期待过的事情,十有八九是要一起。而现实是,我们一年,两年,甚至三年或者更久没有见过一次面,吃过一次饭;我们各自去了很多相同的地方,却再没有一张同框,想起上一次合拍,居然是毕业照;后来我们也听了很多场演唱会,可彼此再也没有分享过耳机,互抄过歌词。
所有的笃定,都变成了好像特别难以逾越,特别难以招架的此刻。
不理解的人说,你太矫情了,你应该学的成熟一点。
是的,我们终于成熟了,我们成熟到有一天面对朋友,只剩下了节日时礼貌性的群发问候;成熟到宁可自己隐忍所有负面的情绪,都再不愿意向她们启齿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哪怕一点点。
上一期奇葩说的辩题是“好朋友失恋后天天找我哭,我听累了可以“糊弄”TA吗?”对我来说,这个辩题存在的前提之一是,他们能够天天找我们,且能够天天找到我们?
大多数事实是我们一年见面的次数,甚至都不如你妈妈生气发火前的倒数。

我们生命中会遇到很多无关紧要的人,有些人注定是同事,有些人注定是网友,而有那么几个人,你只愿意用朋友,用好友,用老友定义他们。
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于遥远的空间里,但是,如果可以,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像林东林写的《友谊二象性》那样,尽可能的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看看他们,或者说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自己送过去给他们看看。
无论做什么,合照也好,看电影也行,去Live house听首歌也可以,亲自更新一下状态给彼此,哪怕仅仅是一起浪费时间呢?
文/陶小陶
图/Taku Banna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