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的时候,联系朋友,要是平时,我很可能会问:假期去哪玩呢?
可现在,我有了新的主张,我会建议:假期来了,补补脑吧!
这也是这篇《小长假宅家度日如年指南》的初衷。
它是我多年的实践所得,能给你的野蛮生长提供有效的观点。
没准还能给你一个看待假期,对待生活的全新角度。
《指南》的第一个要点是:宅家。
这奠定了我们之后展开自我成长方法论的语境,就是在家里。
放假的时候,这句美国谚语成为了一句真理: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
你要是问我对小长假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我一定会回答你:待在家里,哪都别去。
特别是小长假!你想想,3天假期,要是去旅行,飞过去一天,玩一天,飞回来又一天,过程手忙脚乱,筋疲力尽,第二天一大早还得上班。
这种行程两个字可以形容:折腾。
而关键是,最折腾的还不是通勤,最折腾是哪里都人多,哪都要排队。
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分享了她上一个小长假的经历。
她和闺蜜结伴到上海迪士尼游玩,结果进大门排队排了2小时,想玩的每个项目,平均排队3-4个小时,基本没玩什么,净是排队,便累得半死。
于是她们想,玩不了项目,就拍些照吧,结果拍了几张,拍出来的全是人头。
这就是她们的小长假。
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和统计,如果你在中国,活到70岁,在你的人生总长度中,排队一共要排8年。
所谓十年磨一剑,如果把排队的时间都省下来,至少可以磨个短剑吧!
所以,在利用时间方面,我给自己规定了“3个绝不”。
人多的时段绝不出门,出门绝不去人多的地方,万不得已真遇上人多的情况,排队的时间绝不浪费,利用起来。
我知道你想问:老师,你喝过喜茶吗?告诉你:我喝过,不过是让跑腿帮买的。(我还有个结论:帮买的喜茶,根本不好喝。)
我们现在知道了,小长假活动的场地,最好是家,因为最浪费你时间的是,人多。
接下来的问题是:宅家要干嘛呢?
我上课时常说,一般人,他们的时间使用,是大致相同的,这些时间,通常是他们被分配任务的时间,比方说上班的时间。
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是由那些你可以自由把握的时间造就的,比如说晚上,假期。
这些时候,就是你弯道超车的机会。
《指南》的第二个要点,也是我们的行动标准,叫做:度日如年。
度日如年,说的当然不是你宅在家里,百无聊赖,感觉痛苦,导致过一天好像过一年那么长。
我们来给它赋予一个新的定义。
因为,我最近总是在想:有没有一些事情,可让一天的成长,就像一年的成长?
有没有一个方法,让一天的努力,达到一年的效果?
如果有的话,这些事情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这样的“度日如年”,可谓是十分性感!
后来,我琢磨出来了,要是你有一个小长假,希望在家里度日如年,你可以执行三个一:
- 细看一部电影/书
- 完成一次小突破
- 养成一个新习惯
这几件事情在几天内完成后,你确确实实会得到一种自我超越,度日如年的感觉。
为什么?
因为这几件事情,没有多少人会想到要去做。
而且,大数人哪怕是一年,也做不来这三件事;一年又一年,他们的时间都浪费掉了。
有那么一瞬间,当你突然发现,原来3天可以完成那么多事情,原来2天可以过得如此充实!
你面对人生的态度,自然会一下改变。
我们现在开始吧!
细看一部电影/书
也许你会说,看电影,看书,有什么难度的?这就是我日常就会做的事啊。
但是你仿佛没有搞清楚,你做一件事情,能不能产出成果,产生效果,不在于你有没有做这件事,而在于你做这件事情的投入度。
投入越高,效果越好。
最简单的例子是:你像翻杂志一样翻阅一本书,和逐字细读一本书,就是两种投入度,读完以后,也是两种效果。
所以,相比起我们平常娱乐性的阅读或者看电影,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个部分,事实上是想让大家设立一个高标准,提高投入度:建设性地看电影/书。
每个人的自我建设方式不同,今天我把我自己实践10年,并不断优化的方式分享给你,教你如何细看一部电影或书,让自己获益最大。
我管这个方法叫,三遍法。
提高重复次数,就是最简单的提高投入度的方式。
三遍法,顾名思义,就是进行至少三遍,比如:一部电影,刷三遍;一本书,刷三遍。
但值得注意的是,看这三遍的目的和处理的细节完全不一样。
以读书为例,操作如下:
第一遍,娱乐性地看内容
这遍的主要目的是:观赏。
有可能是欣赏小说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又或者是直接从工具书中获得有用的干货。
这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平时看书的方式:看完一遍,放到一边。
此时留下的基本只有感受,没有学到什么,更别提把学到的用起来了。
当然你也可以翻一下书,然后安慰自己“今天已经学习过了”,最后周而复始地陷入这种自我麻痹的死循环中。
或者最起码,尝试一次,开始进行下一步!
第二遍,把握作品的主要观点(有什么样的呐喊和呼唤)
如何把握呢?最简捷的方式是:提问。
在第二次读文章的时,我会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 作者提到的哪些观点(哪些方面)是我已经知道的?
- 作者提到的哪些观点(哪些方面)是我不知道的?
- 作者哪些观点我特别认同?关于这些观点我有过什么经验?
- 作者哪些观点我不太认同?为什么?
- 作者提到的观点,对我有什么启发?
- 对于作者阐述的主题,我还有什么补充?
对于这些问题,我会边看,边思考,边写在书的空白处,空白处不够,就补一块便条贴。
第一遍读文章看到的是内容,第二遍读的时候你要特别留神观点。
因为,你对观点的认知能力,直接决定了你的层次。
昨天,我在上海看了一部话剧,孟京辉的代表作《我爱XXX》。
结束后从过道随人群一同离场,便听到大家对作品的各种评论。
有人说:我觉得,整部剧下来,是要表达三个观点……
有人说:我觉得,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是…
还有人说:我觉得,舞台右边起第二个男演员很帅。
你看,高下立见,不是吗?
我一直对阅读的主张是:比内容更重要的是观点。
因为好内容总是不缺,缺的是好观点。
其实看戏也是,听课也是。
提问即觉察,也带着以上的问题去阅读吧!
第三遍,打开戏精模式,转换角度
我们把能够了解对方立场和需求,完全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人,称为:有同理心的人。
我开始在想,这种同理心,能否用在欣赏作品上呢?
答案是肯定的!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阅读的时候,是读者视角。
在前两遍阅读时,我们也是以读者的角度去观赏,去领悟;第三遍,我们可以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看,那就是:创作者视角。
你可以打开你的戏精模式,开始转换视角,不要再扮演读者了,这时候,去扮演另外一位作者。用作者的角度去看作者,我们就可以继续提问:
-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 作者为什么这样谋篇布局呢?
-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观察呢?
- 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个词进行表达,而不是另一个?
如果你学会以这样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你会发现,你的思维就会和原作者的思维慢慢重合,你就真正拥有了对作品的同理心,必然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为什么要换角度呢?
就像哪怕是同一个魔术,在观众看来,和在魔术师看来,是完全不同的。
观众更专注于扑溯迷离,而魔术师会更专注于如何创造出惊喜。
所以,现在去看电影,跟着剧情的前进,我常常会想:通常剧情到这里会有一个大反转,如果我是编剧,我会把这个转折安排在哪里呢?
这么几次之后,我开始能够猜中一些剧情,也给看剧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你习惯的角度会让你产生惰性,光是换一个角度就能让你成长。
这就是我每天都在使用的3遍法。
当然,如果你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还可以更进一步。
就像我在2月份的时候,第一次读了好友尚龙的新作《刺》,最后5刷了这部作品。
每一遍看的关注点不一样,收获也不同。
第一遍,我犹如在观看惊心动魄的电影。
第二遍,我冷静下来,开始注意到精彩的人物塑造,每个人物都带戏出场,且个性鲜明,也因为各自的性格,作出了人性的选择,决定了各自最后的命运。
第三遍,我得到的是故事带来的思考和启发。
第四遍,我转换角度,注意到别出心裁的谋篇布局,明线暗线,矛盾冲突。
第五遍,我继续看修辞,看到的是游刃有余的笔力,到位的类比,生动的比喻,节奏感明快的措辞,把暴力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我还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篇5200字的读书笔记。(如果你对这篇笔记感兴趣,可以直接翻看我前面的文章)
投入度,归根到底,是一个你愿不愿意做得的问题。
就像我会把3遍变成5遍,最大化自己的学习效果。
我们最后再简单总结一下三遍法:
第一遍,看内容。
第二遍,看观点。
第三遍,换角度。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度日如年的第一件事的所有要点了。
顺手推荐最近5刷过的电影和书吧:
电影:《有完没完》《荒蛮故事》《超脱》《楚门的世界》《冒牌天神》
书:《刺》《清单人生》《穷查理宝典》《人性的弱点》《文学回忆录》
当然,小长假我还是建议你只选一部电影,或是一本书,来实习一下3遍法即可。
完成一次小突破
一开始,我们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小突破?
小突破,就是:去做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如果把这件事情表述得更加精确,就是:那些你一直想去做,但从未开始去做的事情。
更简单地说:请迈出那关键的第一步。
比如,你想学手帐,你想学吉他,你想做宫保鸡丁,你想早起,你想开始运动,你想完成一份下半年的计划书。
别想了!你平常不总是说没时间吗?小长假就开始吧!
我来说个自己的例子。
说出来也不怕你笑话,一直听说哥老官这个餐厅不错,重庆火锅,吃的是青蛙和鱼头,一直想试试。
但我这个人怕辣,所以把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变成了一直想。
这个假期,我决定要来一次突破。
于是,前天我到了上海,鼓起勇气,和朋友一起吃了一餐,发现实在太好吃!
而且关键是:没有想象中的辣!
于是昨天,我又吃了一餐。
今天我又约了第三批朋友,再吃了一餐。
常言道:Good begun is half done.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果真如此,一直停的就不愿意动,一旦动了,就难停下来。
迈出那一小步,其实就是一大步。
小突破,势在必行。
看到这里,你一下子纠结了,你在想:老师,你不是教我们宅家吗?怎么自己又跑去上海了呢?
这有两个关键:1.宅家不是目的,宅家的目的是为了躲避人多,避免没必要的时间浪费。2.这里说的家,可理解为广义的家。
什么是广义的家?
这么说吧,你一天到晚住的那个房子,就是狭义的家。
而广义的家,就是像家一样的地方,就是让你感觉像家一样舒服的地方。
为了这个小长假的小突破,我就选择了在广义的家进行。
所以,到了上海,我待在酒店里面,看书,看电影,备课,写文章,只有吃饭的时间出门。
生活模式与在北京的家里完全一致。
当然,我也用合理的规划,网上排号等方式,避开了上海一切的交通拥堵和吃饭排队。
养成一个习惯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吧!几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
但我想借此机会告诉你,多年实践证明,养成一个新习惯,并不需要21天。
21天,并不是养成习惯的充分必要条件。
我曾经问过自己:养成一个新习惯,最快要多久?
答案是:一天。如果要再具体点,就是连续的5个小时。
养成一个新习惯,你需要的不是天数,你需要的是:意识到这件事情对你的重要性,并且下一个决定,现在就开始去做。
传统所说的21天,只不过是给你安排了一个不算很短,总长度又不至于让人痛苦的时间来做一件事情,好让你告诉你的头脑:这件事情对现阶段的我而言,很重要;所以我想要每天都做这件事,每天都在这事上进步一点点。
21天过去,这就变成了习惯!
所以你看,习惯养成的关键,根本不在于21天,而在于你要确确实实地让你的头脑知道,明白,感受到:这件事情很重要!
如果你还不愿相信21天并不是关键,我来举一个夸张的反例,你来跟着我去想象一下。
假如,现在我要让你养成一个吃屎的习惯。
给你21天的时间,安排好专人,用枪抵着脑壳,天天逼着你吃,不吃就枪毙。
无论再痛苦,这21天你都会坚持住,你都会咽下去,因为你知道你不能死,你要吃下去。
你每吃一口,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恶心,你想起了邱少云,想起了黄继光,想起了那些革命的先烈。
然后地狱般的21天结束了!到了22天,没有了专人,也没有了指着你的枪,我想问,你还会吃屎吗?
绝对不会了。顶多是,21天都吃,今天突然不吃感觉有点怪,但无论如何,你怎么都不会碰了。
因为这件事情对你来说,产生极大的痛苦,并且完全不重要。
由此我们再推演一个情况:现在国内权威媒体报导,经科学家推断和验证,吃屎有益于人延年益寿,每天吃屎的人,可以平均延长寿命10年。
而恰好,你的人生目标又是长命百岁,于是吃屎对你而言,突然间变得无比重要,你肯定会每天坚持吃。
简单来说,结论就是:如果你已经让头脑明确知道了这件事情很重要,那持续天数多少是不重要的;如果你不能给说服头脑这件事情很重要,那持续多少天都没有用。
题外插一句话:但如果要天天吃屎才能长命百岁,那这长命百岁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根据上面的所有论述和结论:你只需要拿出小长假一天的5个小时,不断做需要养成习惯的那件事,并告诉大脑这事重要,习惯便能养成。
如果你已经知道了这个习惯养成的底层逻辑,我们来看看要怎么实现?
先来分享我自己的一个持续了快1年的习惯,叫做:1000-100-10。
1000-100-10的内容是:每一天,坚持写至少1000字;每天洗澡时,抬腿100下;每天起床后,背10个从来没有见过的英语单词。
每天写至少1000字的习惯,形成于去年的五一小长假。那时候,我就想,一年后要出一本书,但我也没有写过书,怎么办?
于是我想,如果每天能写至少1000字,那一年坚持下来,也会有至少三十六万字,已经够出几本书了。
于是,去年的5月1日,我腾出了5小时,开始迈出第一步,写1000字。
但由于过去都在讲课,口头表达能力很好,笔头表达能力疏于使用,所以感觉很一般。
还记得那天我决定写一篇读后感,因为读后感言之有物,也比较好开始。但1小时过去,我只写了500字。
这1小时以后,我开始出现畏难情绪,我开始找借口,而我的借口也找到充分而合理:我主张高效的人生,但笔头表达比口头表达的效率低太多了!
你想想,平时我们用电脑写出一篇质量不错的文章,假设是1000字,对于生手来说,要打1.5小时;而同样的1000字,用嘴说出来,只需要5分钟。
这个借口一出,我差点马上放弃掉,因为它和我的世界观价值观简直是格格不入。
但我稍微冷静一下,一想,不太对啊!
虽然口头表达效率是高,但口头表达永远比不上笔头的严谨和精确,而这也恰恰是因为笔头的慢啊!
就这样,我把借口拒之门外。
我重新聚焦问题的关键:今天是我要养成写作习惯的第一天,所以重要的并不是能不能写出那1000字,而是我能不能让我头脑感知,写作这件事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于是,在写不出的时候,在怎么写都觉得不对的时候,我停下了写作,不再冥思苦想。
我开始去看一些教如何写文章的帖子;累了的时候,我就去看作家访谈,看看他们谈论如何成为作家;又过了2小时,我还买了一堂教写作的微课。
这一天的5个小时里,我没有再动过笔,但这5小时里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在做与“写作”紧密相关的事。
如果我5小时,都高强度地做与写作有关的事情,你猜我的大脑会怎么想?
对,就是它会觉得,写作对我,很重要!
于是,我成功了,之后无论风雨,雷打不动每天写1000字。正如保护牙齿很重要,所以主动天天刷牙一样。
这里插一句,有童鞋可能会觉得:1000字那么少,写不写一样啊!
我就不批评你了,明明是自己太懒不愿去做,却要包装成任务难度太低不屑去做。
我只想说:写出来,和不写出来,完全是两种感觉,两个收获。
你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投入度理论吗?
行动,和不行动,对应的两种结果,是必然的。
会有什么收获呢?
除了那1000字的内容外,你还会获得写完了1000字的完成感,和喜悦感感。
如果你一不小心,在写作途中进入了心流状态,可能原来打算写1000字,最后你滔滔不绝,写成了2000字,这算是意外之喜。
就像这篇文章,原打算写3000字,写到这个位置,已经是6100字了。
当然,当它成为习惯,持续一段时间后,你会慢慢察觉到自己在这件事上的长进。
比如,一年前的我,写一小时,只能憋出500字;现在的我,写质量较高的1000字,只需要半小时。
所谓,养成习惯,然后习惯成自然。
这只是我自身利用一天的5小时,养成写作习惯的举例,你可以把里面的主要观点,和行动精髓,移用到你需要养成的习惯上去。
有人说过,你怎样过一天,就怎样过一生。
这也许是有点道理,但这句话被视为鸡汤,原因是它的不可操作性。
但这句话最大的局限,是不承认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否定了人的可变性和可能性。
怎样过一天就怎样过一生,假设了你这一天这么过,明天是这么过,后天还这么过,然后就一生了。
事实上,其实你今天怎么过,未必决定你的一生;反而是你相信了这句话,你的一生就这么完蛋了。
因为你会觉得:既然如此,顺其自然。
但今天我想告诉你的是:千万不要低估了你的一天。
你的每一天,都可以变,变成你想要的模样,只要你愿意。
一天,可以吃吃睡睡,浑浑噩噩。
一天,也可以细看一本书,完成一次小突破,和养成一个习惯。
当然,我希望你的视野更广,眼光也更长远。
这篇文章命名为《小长假宅家度日如年指南》,你或许会觉得,改变的机会太少了,一年才多少次小长假?
还记得我说的吗?观点是重要的,本质是重要的!
所以你看,难道周五晚上下班后,周六全天,周日全天,周一上午上班前,这些时间加起来,不是小长假吗?
如此一来,一年,你就多了52个小长假!
如果你每个小长假,都能严格按照这份指南来提升自己,我真的很期待一年后的那个你!
希望你会同样期待一年后的自己!
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此篇给需要的人!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