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出版社编辑午饭,兴奋地定下了人生第二本书的出书计划,它将和我的第一本书分属不同的领域。
微信响起,为某服装品牌策划的传播项目正在继续。
打开电脑,硬盘里躺着我作为摄影师为某护肤品牌拍摄的活动现场照片。
手边放着一本有关纸艺的书,想开发一个亲子手作课程,作为手作老师,我已经上过很多堂有关首饰制作的课程,接下来,我想换换口味。
当然,我还有正职。正式工作的八小时,我兢兢业业,偶尔加班,没有懈怠。为了这份正职,我甚至还牺牲了刚过去的周末,去参加了一个培训。
而现在,如你所见,敲打下这篇文字。
以上,就是我目前人生的常态。
不是想炫耀,因为到目前为止,如果拿金钱这个既世俗、却又方便统一的度量衡来作为标准,我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算太成功。
但依然想现身说法,来聊聊我为什么在都不算成功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去追求拥有这么多重身份,也就是现在大家喜欢谈论的那个词:
斜 / 杠 / 青 / 年
01 成为斜杠青年,因为世界上没有铁饭碗
大家想必都听说过华为裁掉部分34岁以上老员工的事儿,虽说有点风声鹤唳,但这绝对不是孤例。
当你的年龄到了一定阶段,当你的薪酬升到一定层次,你就会发现,你面临着一个奇异的陷阱——再往上攀升一个层级,都会异常困难,但如果你离开现处的平台,你将迅速贬值。
就拿华为的例子来说,像这样的大公司,每个员工都像是一颗螺丝钉,常年来只顾应付单一环节上的单一任务。一旦离开华为这架系统精密完备的大机器,这颗螺丝钉将无法发挥价值。
纵然,在华为这个平台上,靠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你能获得越来越丰厚的收入,但一旦你离开这个平台,将没有人用同样的价格对你埋单,因为你真的不值这个钱。
水涨船高,等潮水退去,你是在连底裤都不剩地裸泳吗?
从小目睹了父母一辈的下岗再就业,对于职业,我一直有一种危机感,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存在铁饭碗了。
就算你的公司宅心仁厚,永远不会裁员,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变数,可能会致使你无法从事现在的工作。经济危机来袭,一家公司关了;国家一纸政策,一个行业没了;科技一次突飞猛进,甚至连某些职业都会不复存在。
所以我不断问自己:如果失去现有的工作,离开现在的行业,你还有能力养活自己吗?
现在磨炼自己的多种技能,也就是为今后患难的自己准备一个如意锦囊,必要的时候,能够掏出武器来傍身。
02 成为斜杠青年,因为知识永远在迭代
有人可能会想,就算今后未必还在这个公司,但我依然想专注在现在的这个领域,精耕细作,所谓斜杠青年,太不务正业。
然而,“不务正业”是相对的。现在这个时代,知识、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越来越多,一个以往觉得八竿子和自己的专业打不着的技能,突然在某个时刻成为可以和自己的主业融会贯通的机会点。
一个媒体人不应该仅仅学习传播学,一个画家不应该仅仅学习绘画技法,一个音乐人不应该仅仅学习指法和乐理,而即便你就是一个公司白领,除非是非常“专”的技术领域,否则你的工作内容,一定是多元的,每一项细分的工作的背后,也许都指向一个值得钻研的领域。
如果你能借此机会,把每个领域方向都能有所涉猎,也许就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可能性。
而知识的迭代也变得越来越快。就拿传媒这个行业来说,仅仅是七八年前,学校里教的新闻课,还仅仅是如何写出一篇好的纸媒报道,充其量提一提PC端的网络新闻。
但现在,移动互联网在短短几年内席卷我们的生活。当年在学校里学的东西,现在发现很多都已经过时了;而现在我们工作中的大部分技能,居然是当年书本上只字未提的。可以想见,未来的世界更是如此。
如果你当下的工作,正好是无法让你更好地做到知识迭代,无法尝试最新最前沿的技术成果,也许你可以利用自己闲暇时间的副业来反哺自己。就像当年诺基亚在被收购之前,已经有很多工程师暗自研究了IOS或安卓系统,最后成功跳槽。可以想见,如果不这么做的话,他们将会被时代淘汰。
就像我在《公众号风口不再的今天,我为什么还要坚持在这里写作?》WeChat:午休在别处中提到的,我坚持公众号写作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能够弥补自己在正职方面的一些未能发挥的领域,发挥创意,不断试错。
03 成为斜杠青年,因为“混乱”就是最好的状态
很多人都觉得,“专注”是成功与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就如同硬币的两面,“专注”之外,你还需要“混乱”。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蒂姆·哈佛德在新书《混乱:改变我们生活的无序力量》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理论:混乱非但不会令我们陷于停滞,还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变得更有效率。
正因为同时进行多项彼此不同的任务,上一个任务到下一个任务的来回切换过程,正是换脑子的过程。任务和任务之间,还能互相激发灵感,像海浪一样一波推着一波,激荡着前进。
这和我之前提到的日本时间管理达人吉田穗波的时间管理术不谋而合。(可见WeChat:午休在别处《二胎你就怕了?人家生了五个孩子还照样考上哈佛!| 达人》《有孩子还要有事业生活,不是靠只生不养,而是时间管理的智慧》)
对于达人们来说,总是英雄所见略同的。上周在上海,见到爱马仕旗下品牌“上下”的创始人、五个孩子的妈妈蒋琼耳时,她也分享了同样的理念。(有关蒋琼耳的文章可见WeChat:午休在别处《不是明星不是超模,我们到底如何拥有“高级感”?》)
“人生就像演杂技,生活、事业、家庭、孩子、父母都像是你手中的球,你索要做的就是不停地抛球接球,不要去想太多,只管去拋和接就是了,这就是平衡的秘诀。”
看到了吧,就是要把”混乱“当成一种人生常态,甚至是人生自然的、应有的、最好的状态。
04 成为斜杠青年,因为我不想只过一种人生
其实,努力要做一名斜杠青年,或许还有一个最纯粹的理由:我不想只活一次。
总觉得,人生只活一次,多没劲啊。虽然我现在的人生设定还不赖,但平行世界的那些个我,有没有活得更精彩呢?
人有没有来生,我并不知道,但在当下自己可控的范围内,我们不是一样可以过上多重的生活吗?
就拿大作家冯唐来说,我们都知道他是作家,但实际上,那并不算他的主业。他年轻时是协和的医学生,后来却成了麦肯锡的顾问,他曾是上市公司的董事、亚洲最大医疗集团的创始人,现在则全职做医疗投资。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周八十小时的工作并没有成功抑制住我的表达欲”“在书里和写作里,我游得像一条鱼。”
看他的人生经历,这样活一辈子,就好像活出了几辈子的气魄啊。
之前我学习手作,也是因为自己突然有一天的感慨:“要是有下辈子,我要过上和现在完全不同的人生!比如,我要做一名首饰匠人!”
然后我转念一想:为什么非要等下辈子,不能是这辈子呢?明明有些事情,是可以与你现在的人生并行不悖的呀。
于是我就去做了,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最后再来说说,如何成为一名斜杠青年——
怀着”好奇心“与”羞耻心“学习
当你的”斜杠“越多,你会发现人生的未知领域也越多。你无法不好奇,也无法不羞愧,这样也会推动着你,更加努力地学习。
把时间放在有价值的事上
成为斜杠青年,并不意味着忙成一头烟,也不意味着拆东墙补西墙,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从来没有因为副业,而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
鲁迅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而要成为斜杠青年,也要有这样的觉悟:把别人打王者荣耀的时间都放在做有价值、能带来产能的事情上。“价值”和“产能”并不意味着挣钱,而是意味着,你做的每件事情都是能切实提升到自己的,否则,断舍离。
不着急,小确幸就好
我们每天只有24小时,想要当“斜杠青年”,分配给有些”斜杠“的时间就必然是碎片化的。那就坦然接受它的碎片化,你甚至不需要每天都必须去把所有的这些“斜杠”都涉猎一遍,以周为单位,以月为单位都可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时间长了,依然能够带来大进步。
最后,还是想以蒋琼耳的话作结:
“总有人问我,家庭、事业、兴趣如何分配,有没有一张饼图?我回答,不管你的饼图怎么划分,对于你的家人、孩子、事业、同事来说,都是嫌少的。所以,我的口袋里有很多块饼,都是完整的。当我面对孩子的时候,我把属于孩子的饼拿出来。当我面对事业的时候,我把属于事业的饼拿出来。当我面对你们的时候,我又把属于你们的饼拿出来……不在乎时间的多少,而在于在这段有限的时间里,我的眼里就只有你,心无旁骛。”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也请你不吝动动手,关注一下“午休在别处”公众号wechat:午休在别处,把它分享出去吧。
- 好好利用午休时间,打开人生新大门吧!-
版权声明:
1、本篇文章内容全部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抄袭。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作者,谢谢!2、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不妥,亦请联系作者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