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0.3.9,晚上10.13,记录今天。
今日阅读
这两天比较规律,晚饭后运动,接着洗澡看书,这个节奏不错不错,继续在看《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看着看着,觉得这个作者实在太厉害了,用了很多理论来论证她的“探究”和“研讨”的好处,第一章从材料对于学生的发展讲起,最终明确,要让学生去接触材料,进行前语言的思维,进行探究。
第二章,则是从“语言”的角度,去解释,为什么要在探究后,进行研讨,目的是什么?
她在讲述目的的时候,一点也不直接,而是从人类发展,人与动物的区别,思维的区别,语言的区别等等,引出了“前语言思维”和“内在语言”,而内在语言可以通过在探究过程中积累的大量事实,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集体的分享中,自己的大量事实和伙伴们的大量事实进行碰撞,最终在大家的思考和互相刺激中,内在语言在心底慢慢发酵,成熟,也许有机会能用语言最终表达出来,然后用笔记录下来。
由此看来,这个作者的功底实在是太强了,既有让人信服的理论,又有大量的课例实录作为支撑,真是一本宝藏书啊。
1. 对教育的一种看法
* 大部分学习取决于孩子们自己的活动,把新的经历和以前的背景知识结合起来。每一步学习都不是孤立的、个别的经历。一堂课产生的丰富的思维既归功于各人自由使用材料的经验,也归功于研讨时的互相帮助。
* 皮亚杰:经历对智力发展始终是必要的……但是恐怕我们会产生一个错觉,认为让一个受试者经受一个经历(一次示范)就足以使他离析出有关的结构来。可是光这一点是不够的。受试者必须是积极的,必须亲自去变革事物,找出他自己对于客体的行动的结构。
* 我说的“积极”有两个意思。一是对物质的东西采取行动。另一个是以社会合作的方式以集体的努力做事。这就引向了一个关键的精神状态,孩子们必须互相交流。这在智力发展中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合作其实就是互助。
2. 《七岁额孩子对声音的说法》课堂实录
3. 语言培育的意义
* 从重复话的人的脸上可以看出,他所重复的话是露出的新的曙光,是他第一次认识到内含的关系,是他自己的智慧自发地表达。对他来说,这是独特的。他根本没有觉察到有人在他之前表现过这种聪明!如果这时候教师提醒他说,“吉米刚才就是这么说的”或类似的话,孩子明显地就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好像挨了批评一样。
* 然而,孩子们在重复,这一事实不应被忽视。事实上,这对研讨也许有好处。虽然存在着外围知觉和阀下刺激,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维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他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尽管一个发言者可能逐字逐句重复另外一个人刚说过的话,但更常见的是在稍有不同的上下文里重复某个说法或词语。这个说法或词语就成了几个人具体化了的思维的核心。
4. 人人都学到了吗?
* 孩子在研讨时听别人讲话时所进行的思维,类似于成人默默地思考某个问题。维果茨基称之为“内在的语言”。内在语言的句法和逻辑同说出来的话很不一样。
* 集体研讨中进行着精彩的思考。外在的美能看得到,而内在的美则是推断出来的。
* 通过“探究-研讨”的方法学科学所得到的学习有许多意义。它们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一个具有不同水平层次的等级结构,像一座金字塔。
* 语言首先用于表达具体的事实——最显而易见的发现。
* 研讨发现的事实,积累大家共同学到的东西(通常集中于一两个领域)会刺激内在语言。
今日彩虹
之前报名了彩虹的晚安故事项目,上周定了小目标,这周要完成,于是今天就录了4个,然后用软件剪辑,最终完成了成品,从这次的录音看来,有种熟门熟路的感觉呀,基本没什么读错,也很快完成了剪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