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不可一日不读书”——曾国藩
读书的方法内容多,总结起来,曾国藩看重三条:
一是要读经典,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前人的思想与智慧。知识会翻新,但是思想会沉淀。
二是先博后专,先广泛阅读,再精读,最后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进得去,沉浸的读书法。我们最容易翻翻书,问题是没读通。对智慧的东西得读通透才能读好,否则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不是死记硬背。曾国藩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偷窃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主张读书要做札记,要动手,要写下所感所想,后来胡适对这个读书法最为推崇。
三是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儿子也未必与父亲一样,两个儿子都与曾国藩不同。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他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第一,“看”,就是指泛读。曾国藩形象的比喻:“看者如商贾趋利,闻风既往,但求其多。”“看者,涉猎宜多,宜速。”他还说:“读书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火乃易成也。”“要不求甚解,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看”是必要的,我们的学习都需要一定规模的阅读量来丰富知识面,建立起各个方面的基本常识,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去广泛地接触世界和理解社会。一定规模的阅读量,阅读效率,也能改变人的气质,提高人的语言能力,改善人的心灵感知力,培养细腻丰富的情感。
第二,“读”,指精读。曾国藩说:“读者如富人积钱,日夜摩挲,但求其久。”“读者讽咏宜熟、宜专。”
读书要读经典。按照曾国藩的观点,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就是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事实上,无论古今,一个人可读的书数不胜数,而人生能有效利用的时间,却相当有限。读书的目的,是要以书中所得,构建自己的表述习惯和知识体系,为此就只能精选少数成系列的典范著作专心去读,以求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经典要精读,反复的学习,才能吃得深、吃得透,才能保证所学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读书不二。曾国藩主张一本书没读完,也就是一本书没读懂,就不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就是沉浸的读书方法。一本书,你要能沉浸进去,才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第三,“写”,指写日记。看书的时候作札记,把读书时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随手记下来。
曾国藩考中进士后,从此踏入官场,开始长达十几年的京官生活。他的而立之年,跟我们普通人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身上也是缺点问题一大堆。他爱热闹,很享受社交生活,喝酒、聊天、听戏、谈绯闻,乐此不疲。正是由于自身种种缺点,远离早年立下的远大志向,他下决心要加以改正。此后他一生都写日记来反省自己人生得失,实现了一名儒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第四,“作”,指写文章、练笔。1842年32岁的曾国藩给自己订下了“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其中有一条“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曾国藩为自己订下的规矩,终其一生,几乎是极其完美的做到了。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
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方法,对于今天我们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