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今天学习明王之道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孔子讲到昔日明王内修七教的内容:
上敬老则下益孝
上尊齿则下益悌
上乐施则下益宽
上亲贤则下择友
上好德则下不隐
上恶贪则下耻争
上廉让则下耻节
孔子为何将上敬老则下益孝放在七教的首位?
首先:老年人身份的实质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别人的父母,孝养父母是天经地义,人伦之基础,天然的情感。敬老的实质是一个有尊重自己的父母到尊重别人父母的过程,也就是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一个社会中老年人的现状就是青年人的未来,如果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不佳,老无所养或者养不好,那么年轻人未来的出路和希望在哪里?一旦看不到希望和未来整个社会将产生极多的不安定因素,更多的人会急功近利,过了今天,不想明天。极端行为也会更多,因为即使到了明天也不知道会怎样,那么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将会面临很大的危机。
为什么把上廉让则下耻节放在最后呢?
有始就要有终。这七教的重要内容,最终有一个落脚点就是以知耻心为保障,耻争、耻节。一个人的行动执行需要有外在的法律条文产生约束,时之不敢为,但是还有一种力量远胜于法律而更为有力,就是一个人源于内在的知耻之心,使之不愿为。
若是没有知耻之心,法律的作用又何在呢?如老子所讲“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如果百姓不怕死,以刑法来威胁他们是没有用的,同样的道理若是没有了知耻之心,即便使用了刑法,亦只是舍本求末,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正因此,社会整体荣辱观的确立和引导尤为重要,引导百姓知道应该以何为荣,以何为耻,并自动调整归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