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我要选择从头到尾读一本书,还是只读拆书稿就可以了?现在很多平台都有精简拆书稿,20分钟听完一本书。很多人也在平台上读书。
精简的拆书稿,是别人帮你先读懂一本书,然后再把书里面她认为重要的内容写出来告诉你。这种比较适合没有时间看书。
你是属于被动接受了别人的理解,作者只是把她认为重要的部分提炼出来,可能还有一些重要的观点,在你看来重要,但是对于作者是不值得一提到观点。
但如果是自己阅读原文肯定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的书籍你可能还读不懂,可能读到一半就放弃读书了。
回到阅读的本身再考虑这两种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在书里面提高,阅读是目的:
一种是可以增进自己的理解力,可以提升自己认知的书籍。阅读自己一开始并不怎么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的作者表达的观点比阅读者高一截,你只能从比自己“高一截”的人身上学习。
一种是为了增加自己资讯的阅读,在你阅读这类书籍之前你的理解力就已经和作者相当了,比如阅读杂志,部分网文,还有一些休闲娱乐这一类的文章。
所有,读书学知识不应该纠结于用那种形式,可以选择先听拆书稿,如果觉得这本书提出的东西在自己的理解力之上,可以学到东西你再去阅读这本书。
听拆书稿在20分钟之内可以结束,还可以在任何你不方便拿书阅读的时候只要有一根耳机就可以。
一本中等难度的书,在一个小时之内也可以读完,可以利用平时20分钟来筛选书籍,找到自己兴趣的书籍。
阅读也应该像吃饭一样,不能说离开家出差几天,我就不读书了,就像吃饭,如果离开自己家,你是不是就不吃饭了。出差,在等公交地铁时候,听拆书稿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还有在外你也可以选择使用线上阅读的,不一定非得回家拿着一本书才会阅读原文,微信阅读,掌阅,这些都是移动的图书馆,大部分你想看的书籍在上面都可以看得到。
上面说了读书,有的人也会感叹,读了很多书知道了很多的道理,可依旧过不好我这一生,认为但是没有用,那是因为你没有用书上的内容来解决你现实的问题。
比如你最近遇到了一些情感难题,你就可以阅读情感类书籍,最近你特别想赚钱,那你就多看理财类书籍。自己想要了解某一个行业,最快的办法是通过阅读。
阅读后,你要用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为了让你记忆更深刻,你可以写一篇拆书稿,读后感,书评,这三种形式都可以,通过写的方式让自己再复盘一遍,我们可以更好地读懂这一本书。
你写的文章,发到网上,也会被更多的人看到,看到后,如果觉得对他有用,他也会再去阅读原文,就像你当初看了别人的拆书稿来看这本书一样。可以你还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大的满足。
如果说读书没用的人,一般只有读了,读过,这个动作,他一点收获都没有,经常在网上看到很多人说,今年读了几百本书,你问他都看了什么类型的书籍,说五花八门的都看,如果你只看一些娱乐,在自己认知只下的书,那有什么意义呢?就为了满足自己那一点点虚荣心。
看书是要用目的性的,就像刚才说的,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带着问题和目的来看书,你的收获会更大,做一个书单计划,比如一年读懂50本书。
读完一定要检测自己是否读懂,问自己几个问题,如果都能回答出来,才能说明你已经读懂了。
这本书整体说了什么?
这本书的知识框架是怎样的?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部分有还是整体有?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读完一本书,写拆书稿,写的目的也是要考虑上面这些问题,这本书能解决我什么问题?能解决其他人什么问题?写给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他读了会有什么收获。
一般是的写作框架是,首先坡道引题,通过讲故事方式,提问题,设置悬念,还有就是提出人们的痛点方式。
其次是三个重点,找到书中三个核心重点,书中肯定是有多个重点,你需要提炼出来,合并,优中选优,一般三个要点要有逻辑有关联。
最后是拔高,可以结合自身,或者是以故事的方式,还有可以呼应前文。
第二种可以写读后感,把自己感悟做大的写出来,读后感也是有一定的模板的,首先你先把书读懂;其次是找到一个突破口,把这本书可以解决的问题开始引题,最后是复盘,把书上作者讲的理论,要结合自己,联系现实。
第三种书评的话,你需要更多的知识,不单单是读懂书上的内容,你还要结合作者,还有同一个时代的作品这些,需要阅读更多的作品才能做到,对于初学者,建议先写上面那两种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