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1969年,戍边战士的思念——想到那片桃花,再冷也不觉得了
每年3月,浙江省奉化市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在奉化市溪口镇上跸驻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孙玉英老奶奶,会早早地准备从南京回老家,“想看看老家门前那盛开的桃花”。
睹物思人。孙玉英和丈夫王武位是同村人,从小青梅竹马。1966年,正当两人准备谈婚论嫁时,王武位却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参军,去往吉林某部服役。1969年,王武位奔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前线。
战争结束后几个月,一个寒冬,词作家邬大为、曲作家铁源前往乌苏里江前线某部体验军营生活。
“当时天气非常寒冷,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一杯开水从屋里端到屋外,几分钟就成了冰。”邬大为这样形容当时的天气,但战士们执行潜伏训练任务时,全身不能有一丝动弹,身上有多处冻伤。
每天早晨,邬大为、铁源等人都列队等候战士们归来。远远望去,战士们就像一个个雪人。一位小战士进屋后把口罩一摘,冰就簌簌地掉下来。邬大为问他冷不冷,他一边拍着身上的雪一边说:“冷得发疼。”邬大为又问:“在最冷的时候想什么?”小战士抬头,望向窗外的远方,说:“我在这里看到的到处都是雪花,而不久后就是家乡桃花盛开的季节,想到那片桃花,再冷再苦也不觉得了。”
听了小战士的诉说,邬大为一时说不出话,却瞬间产生了灵感:一面是脑海中桃花盛开的村庄,另一面是身处风雪交加的哨卡,两相对照,映衬出冰天雪地中战士们炽热的卫国之心。
因特殊原因,《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直到1980年邬大为在辽宁丹东某部采风时才对外公开,所以丹东也成了桃花源头,当地政府也打造一个桃花源,成为旅游景点。
邬大为记住了战士的话,想着什么时候,给战士写一首桃花的歌。邬大为把桃花源的种子埋在了心里,这一埋就是整整10年,直到1980年他和魏宝贵一起创作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曲子写完之后,按照惯例是要开会讨论,团里领导、词曲作者、独唱演员都要参加。铁源把“革命版”的唱了一遍之后,大家开始发表看法。有人说:“桃花这首歌很好听,曲调优美,旋律动人,但是,缺乏阳刚之气,女性化,不适合军人演唱。”
这时,有一个不同的声音站了出来,男高音组副组长董振厚说道:“战士的歌要有激情,也要有柔情,我看铁源的曲子写得挺好!”董振厚力挺铁源,“这首歌我来唱。”
董振厚出生在一个贫苦渔民家庭,入伍参加革命就到了文工团,属于根正苗红的演员。1962年和1965年,周总理两次视察辽宁,听了董振厚的歌,专门接见了他。当总理得知他是渔民的儿子时,笑着说:“好啊!是渔民之子,又是演员。”董振厚音域宽广,竟超过C3,出国到过苏联、芬兰演出,多次为电影和电视剧配唱主题歌和插曲。
作为这首歌的首唱者,董振厚根据自己多年的演唱经验,把它稍微改动了一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个“的”字的唱音,原来是低的,后来被董振厚改成了高的,唱起来更加好听。
1982年,蒋大为到沈阳来演出。沈阳的一位老师主动将这首歌推荐给他。蒋大为惊喜地发现,此歌无论曲调还是音域都较适合自己。他便找到铁源,表达自己想唱这首歌的愿望,1984年,蒋大为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唱了这首歌。从此,蒋大为唱的“桃花盛开”红遍全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