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乐读创业社书评总集-131周
133《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一周一本@乐读创业社)

133《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一周一本@乐读创业社)

作者: Sting | 来源:发表于2017-10-12 09:38 被阅读503次
    作者:(日)黑川雅之著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作为世界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黑川雅之的头上光环很多:日本国宝级设计师、日本建筑与工业设计教父、东京的达・芬奇……可以说,在他身上,就能看到一部工业文明发展史。即使已经备受设计界的敬仰,也在今年走入了耄耋之年,黑川雅之仍然活跃在设计一线,创办K家居品牌、频繁造访中国进行教育交流、孜孜不倦地推出新作品。

    黑川雅之被誉为开创日本建筑和工业设计新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将东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不过,有趣的是,他本人是学习的是西方建筑学,却对日本审美意识进行了系统总结。

    黑川雅之先生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椅子为什么是椅子?”这样的问题乍一看玄乎,我们在平日生活中很少思考,但黑川雅之却强调:抛掉表象,去思考深层次的东西,发现概念,是很重要的事。

    为了美而活着的日本人黑川雅之说:审美意识的发现是人生最感动的事了。我想,正是因为如此挖掘传统的精神、善于思考的能力以及扎根在身体里的审美意识,日本设计师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瞩目,并且独树一帜。

    从黑川雅之对新作品的诠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身份不仅仅是建筑师,更是一位诗人、哲人、思想者。之所以被称为“日本建筑与工业设计教父”,正是因为黑川雅之用他的设计和思考,影响了无数日本当代工业设计师与MUJI、Nendo这样有影响力的日本品牌,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专属日本的审美意识。

    为什么日本设计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日本审美意识究竟是什么样的?

    微、并、气、间、秘、素、假、破

    微 - 细节着眼

    日本的理念与西方不同,日本人喜欢将想法融入空间的细节,再由细节的集合体构成环境。因此,西方是“宏观城市决定论”,而日本则是“微观房屋决定论”。

    黑川先生为「微」举的例子很生动。在西方国家,每座建筑物或住宅,都是由什么区什么街道多少号来描述地址,从规划的起初,先有路再有屋是普遍西方国家的思维。而日本则不然,尽管日本的建筑群也由区来描述,但区的概念是为了描述某群楼房才出现,而并非决定了建筑的规划——先有屋再有路才是日本人惯常的思维方式,道路依附于建筑而非决定建筑。我们对比地图,不难发现西方国家的道路、区域非常规整,而日本的区域划分却形状各异。

    「微」是个体,是细节,它既可以组成整体、是整体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成为整体。「借景」是一种日本惯用的建筑手法被大家所熟知,远处的山景被融入庭院的风景中,这时候山景也是房屋的一部分,它影响到朝向、楼高,细节中体现了整体。

    【案例】

    西方城市的形成一开始就是防御性的,一城之主为了对抗敌人,建设城堡,围民于城内。可是日本不是,日本是先有了村落,然后这些村落形成了城市。日本城市很少有广场,就是因为城市不是凭空建立出来的,而是在既有的村落中逐渐形成的。

    日本人从细节着眼的品质,也深深影响了工业设计。

    在日剧《家族的形式》举例,其中男主从事文具行业,不仅专业人士会研究自己生产的产品,连作为群众的女主在使用时发现本子设计的不合理(比如行间距大小、栏目增减),也会发邮件告知文具生产商。

    回到黑川雅之自身的设计,也是遵循着在细节处反复琢磨的原则,更多时候不是用大脑思考,而是用身体感知,从而打造出所谓人性化的产品。

    ▲黑川雅之 gom笔盘三件套

    ​上面这个笔盘三件套,乍一看没什么特别的,除了凹造型还有什么?首先,笔的材质是橡胶的,握起来舒适度高,笔头可以轻易转开,笔芯可以随时更换,其次,笔盘除了可以收纳文具,还能做镇纸。可谓是设计感和实用性兼具的产品了。

    并 - 对等关系

    并,即细微事物的并列集合。放到社会的层面讲是每一个人都保持着对等关系,宏观来看就是达到“和谐”二字。

    「并」离不开「微」,如果说「微」体现的是对个体的珍视,那么「并」强调的就是个体如何并列成为整体。

    说到对日本人的印象,大众给出的答案是:遵守秩序、重视细节、在乎他人的感受。这些特质成为了达到“并”的状态的关键。“在自己里面也有他人”,这一点也被用在了设计上。

    【案例】

    西餐和中餐里,小孩用的餐具原则上跟大人是一样大小的,日本则自古以来就有给小孩用的餐具。

    ▲黑川雅之 PLPL系列餐具

    ​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餐具的设计上,日本人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制作出符合其使用习惯的餐具。所以,相较于西方,日本的通用设计少,真正考虑到个体的需求,寻求一种对等关系。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上,大家习惯于把菜夹到自己的碗里,再送入口中。而日本的餐桌礼仪则是直接按照不同的食量,把食物安置到每个人的面前;甚至在餐具的选用上,会根据年龄段的不同而分配不同大小的餐具。由于珍视个体,所以每个人的餐具、食物会单独安排。但是,个体的差异并不会影响到整体,甚至通过对个体的珍视,才成就了日式餐桌礼仪的整体和谐。

    一幅画中可能反复出现多个处于不同时间的同一角色,日本的神佛派系由不同类型的诸多神佛组成,「并」注重个体。

    气 - 独一无二

    「気」是日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被翻译成中文时常用「气」,但英文中却是「energy」。

    在我们熟知的日本装修风格——榻榻米中,不存在墙壁的概念。由一些轻便的屋板隔开一个空间,则成为了不同功能的房间,而体现日本房屋气场的,是柱子、房梁。在一片空旷的沙漠中,我们席地而睡,显然没有安全感;如果这时候有一根柱子,柱子则给与了我们安全感,柱子周围的空间是柱子的气场;如果这时候再出现几根围在一起的柱子,或许便能成为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人在外面柱子便是物体,人在里面柱子便成了环境,这些柱子产生的气场成就了一个空间。

    「气」是感知,它是让别人感知到自己东西,同时也用它感知他人的存在、感知空间的存在。在如今人满为患的现代交通状况下,「气」确实被削弱地所剩无几。

    气场是个很有趣的东西,它说不清道不明,却让你心领神会。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类似的感受:当抵达旅行的第一站飞机场,在下飞机的时候,你会清楚地感受到周围的气场,温度的高低、空气的湿润程度、环境是否嘈杂,这些因素在瞬间发酵,告诉你“这里是北京”或者“这里是东京”。

    气场,那就是人会从身体内部向外释放的东西,类似空间延展性,属于人的一部分。

    物体向周围事物影响和扩张的空间,也就是物体的气场。

    气的本质,是能量。

    【案例】

    日本人的房屋就是由柱子跟房梁构筑的空间,而柱子和房梁会散发某种“气”,这种气就是自然之气。柱子和房梁都是由木头来作原料的,其本身就有一种自然的生命力,这跟用石头那种冷冰冰的材料肯定感受不一样。

    正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气场,每个设计也是独一无二的。就比如在前文中提到的,黑川雅之先生将新作品归结为“黑川雅之”式的设计。

    ▲黑川雅之 IRONY系列

    ▲黑川雅之 IRONY系列

    ▲黑川雅之 IRONY系列

    间 - 适当留白

    如果说“气”是气场、能量、生命力,那么“间”就是生命的空间,能量的距离。觉得这个定义模棱两可?那就对了。因为黑川雅之自己也承认“间”的概念并没有那么好解释,它就是模糊的存在。

    同样是风景画的例子,首先从细处出发,个体提供了画面的基本元素,而再通过个体间适当的画面布置,构成了最终的画面。这与中国的留白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

    日本的建筑是以柱子来区格,房间内部没有功能的划分,隔断可以随时撤掉。黑川雅之认为,这就是间的概念,空间是流动的,从室内流向自然,从这间房间流向其他人家。柱子提供了房间的基本要素,有了适当的分隔,空间自然成了房间,同时也可以相对简单自由地进行调整。

    西方的「间隔」代表着间距,表达纯粹的距离外并没有其它意思。而日语中的「间」却是指恰到好处的距离,即相隔了一定空间,又不至于相距太多而疏远。

    「并」的意识是在着眼细处的「微」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在「并」的个人并列之间,由细部关系所散发出来的「气」,又导致了「间」的出现。

    ▲长谷川等伯《松林图》中的留白

    ​从具体事例看,可能更好理解,比如日本的古画,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水墨画,讲究“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日本三大国宝级茶室之一如庵

    ​日本的传统茶室也是对“间”的诠释。日本古建筑有个特点:没有“墙”。柱子做支撑,移门作为隔断,室内空气和阳光流通性非常好。像黑川雅之所说:日本人制造出来的不是物件本身,而是试图打造出由物件所生成的“空间”。

    秘 - 隐秘是花

    「秘」即隐秘,但这种给人不清晰、摸不透的这种感觉并非是无心之失。

    在东方,留白是一种并不罕见的艺术手法,艺术家在画纸中留出大部分空白,引发观赏者更多的联想,这便是「密」的意识。

    由于气候、风土的缘故,日本的传统房屋有着宽大的屋檐,这也直接导致了室内光线的昏暗、导致了阴翳美学的产生。屏风画、隔扇画在阴翳中进一步以留白、边缘模糊的手法让人产生遐想,漆器、金箔的器皿通过微弱的反光表现其材质和轮廓,这些都是隐秘带来的期待。黑川先生认为,如今把漆器、金箔器皿暴露在明亮的环境下,更是显得俗气和破坏其原有的光泽之美。

    都说日本人毕生的极致追求是美,高雅如菊是美,凛冽如刀是美,“隐秘”也是,如花一般绝美。不刻意显露,不准确传达,反而适当隐藏自己,也是日本审美意识中重要的一项。

    【案例】

    日本16世纪一位著名的画家叫长谷川等伯,他有一幅名画,画的是松树。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每一株松树的边缘都是虚化的、延伸的,没有明确的界限,不知所起,不知所终。黑川雅之认为,这些虚化的部分,是最具有想象空间的地方,是一种隐秘的韵味。

    ▲黑川雅之 KANAZAWA系列 ▲黑川雅之 KANAZAWA系列

    ​当设计师隐秘起来,观者的想象力就很容易被激发,就像是创作者和鉴赏者之间的有趣游戏,在猜测与感知中形成互动。上面这个金箔器皿利用自身材质的特性,展现出幽暗中的光感,算是“秘”的极致体现。

    素 - 还原真我

    注重还原材料的本质便是「素」。许多人觉得日本设计表现出来的简洁是日本的审美意识,黑川先生反对这个说法。简洁只是追求还原材料之美的结果,并非目的。

    为了最大化地表达材料本身的美感,和服的布料几乎没有经过复杂裁剪,以方形的规整的方式被拼接起来,使得对图案、纹样、染色的考量不需要受限于被裁剪后的形状。方巾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方巾既可以用于包裹便当也可以用于收纳物品,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并不方便使用,但从方巾设计的角度来说却能有很大程度的发挥。

    日本设计没有刻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而注重于表现素材本身的美。

    “素”这点挺好理解的,朴素、本色、不加杂念。日本设计师注重材质的选择,尽可能让它们还原真实的样貌、发挥原本的质感,所以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日式简洁设计。

    【案例】

    无印良品的产品设计就是素的体现,它更强调产品材质的重要性,而尽量不去展现人工设计的痕迹。难怪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说了,无印良品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但日本之外的文化之地恐怕无法理解无印良品背后的设计哲学。这种哲学就是尊重自然,让设计隐藏在材质的背后。

    ▲黑川雅之 DD/TABLEWARE

    ​规避刻意的设计,追求原型创作,这是黑川雅之的理念,一居君不由得联想到对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他主张用最少的元素来展示产品的全部功能。可以说二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这也能证明黑川雅之总结出的日本审美意识不仅适用于他自己,更是从日本众多设计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假(jie) - 顺势而为

    想必大家都知道“假”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假」通「借」,诠释借助、顺应之意。或许因为日本并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日本人更尊重自然、更崇尚素材。放在日本的审美意识中,意为“不去抗拒、顺势而为”。

    黑川先生在这里用了浓重的笔墨来讲明日本和西方在房屋建筑上的区别。在「气」一章中提及,日本房屋的空间是变化的,不存在墙壁的概念。不同家具让空间成为了不同功能的房间,这般用途上的临时性,便是「假」的意识。西方的房屋是家具文化主导,而日本的房屋本身就像一个大家具。进门后是地板或说是床板,人们光着脚在床板上活动,西方也只有在家具上才会光着脚。而家具是建筑的逆转形态,不区别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让自身和房屋、自然融合在一起。

    【案例】

    日本庭园里落满了树叶之后,扫地的人一般不会把落叶扫干净,而是留一些,这就是顺应自然的表现。

    日本在修缮房屋时,不会修复到如新一般,而是保留使用的痕迹。

    落地窗便是日本人发明的,借用自然的一部分。

    日本传统的茶室,就是喝茶玩茶道的房间,哪怕墙面破了个大洞,一般也不去修补,日本人觉着这就是顺应自然的选择。

    ▲侘寂之美

    ​在“顺势”这件事上,日本人有些“听天命”的意味,比如房子的墙面斑驳、破败了,那就由它去吧,残缺自有残缺的美,即使修葺,也会保有痕迹作为存在的证据。这和wabi-sabi侘寂美学正好相通。

    破 - 不破不立

    在熟练掌握「微」、「并」、「气」、「间」、「密」、「素」、「假」七个日本的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如果能够进一步破坏升级,才是日本真正的「美」的诞生。

    虽然七个意识都意在创造协调和秩序,但却都是通过相反的概念来实现的。「微」和「并」是对整体性的否定,并主张自由性;「气」和「间」讨论的是人和物之外的空间,是被动的概念;「密」通过隐藏来表达;「素」不刻意去创造;「假」更是在顺应时势,不强调自我。

    所有的审美意识都和破裂的风险沾边。在很多日本的艺术作品中,不追求「完美」,反而欣赏意外诞生的缺陷。

    最后一个要聊的日本审美意识是“破”,简单总结就是意外美、偶然美,打破秩序和常规,以“破”的形式进入全新的境界,甚至让作品升华。

    【案例】

    日本有一位石头雕刻大师,他起初会按照最初的构想来进行雕刻,当作品几乎完成之后,他会闭上眼睛、拿起锤子,向着作品抡一锤子,这样一件艺术品就完成了。

    这位大师前边的创作过程遵循自然、秩序和技术,而最后这一锤子,就是破的概念。

    这个艺术家亲手毁掉自己作品的故事听起来很夸张,其实设计师也有这个癖好。当设计陷入僵局,就需要那么一下子毁灭意味的行为来打破。

    ▲黑川雅之 DD/Accessories系列

    精彩语录

    1. 从古至今,位于世界最东端的岛国日本,不仅受到了中国大陆各个时代的不同影响,并且在大海的怀抱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尽管如此,这种文化始终都是被中国的思想之影深深地笼罩着。

    2. 微、并、气、间、秘、素、假、破的审美价值观,应该是我们整个东方人原始情感被推演、转化为智慧意识的美学总结,而这也是儒、释、道所推崇的人生哲理。

    3. 日本之美的核心在于,对大自然无比的尊重。一个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国家,生来就对自然充满敬畏,于是,日本之美的根基就在于尊重自然,并且努力让自己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4. 日本人认为,设计师的巧思应该隐藏在材质的背后,自然的伟力远远高于人工的雕琢。

    5. 气也像一个人所带动的余韵,对于这个人来说,更像是一片看不见的领地。

    6. 日本文化来自中国的太多。可惜,长安不在,奈良依旧。

    7. 气实际上隐藏在所有人的心底。反映了《源氏物语》主人公光源氏所散发的色香,就像意愿、干劲、一样,是主人公哪怕保持沉默也会由内而外透射出来的一种气质。

    8. 一般认为,所谓创作,更多的是打破条条框框、跳出既有束缚的概念,而不是制作。针对气的概念,可以说“人体本身就蕴藏着强大的潜力,只要率真就可以激发出来,若现怯懦就无法被释放”。而物与人有所不同,物所附带的“气”,是无须激发、可以天然释放的。

    9. 日本人所谓的绝对价值,诸如拜神,信念和哲学,都不能成为对生活规律的约束。抱有“对不起周围人的感觉” “羞耻心的意识”等特别顾及他人感受的心态属于这种价值观。不能做令人不愉快的事,似乎是日本人活着的理由。带有罪恶感的意识,由羞耻意识支配的心态和如何让他人感到舒服的想法,是这种价值观的核心。可以说,这也是日本人绝对的价值取向,聚焦在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气场,以及彼此之间对和谐的影响之中。

    10. “钥匙”是一个象征西方人与日本人价值观差异的典型物件。与现代不同,西方过去的钥匙都是非常牢固的,而且由德高望重的一家之主持有。因为钥匙,象征的是权力。然后,日本古代的钥匙只是一个“纸撵儿”,关门后,用纸撵将门环系上便算是锁上门了。仅靠这种纯粹形式化的“钥匙”, 就可以与周围达成“非请莫进”的默认和共识。这就是相互信任所形成的社会体系。

    11. 在愤怒的人面前会感到恐惧,在性感的人面前会感到被吸引。这种对“气场”, 对“气”的感知,应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野性,原始的身体感觉吧。

    12. 他们彼此之间既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又能以互相共感的方式将心与心连接到一起。就像无需牵手、无需拥抱一样,在分离的状态下依然能深深地相互吸引,尊重和理解。

    13. 现在能够与这个人交流的瞬间,不会再来。所以要珍惜眼前的这个时间。这个理念的精髓是:眼前,这个瞬间,与这个人的关系,就是值得珍惜的一切.

    14. 抱有“对不起周围人的感觉”“羞耻心的意识”等特别顾忌他人感受的心态属于这种价值观。不能做令人不愉快的事,似乎是日本人活着的理由。带有罪恶感的意识,由羞耻意识支配的心态和如何让他人感到舒服的想法,是这种价值观的核心。可以说,这也是日本人绝对的价值取向,聚焦在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气场,以及彼此之间对和谐的影响之中。这与其说是日本人的生活哲学观,更不如说是审美意识带给人的约束。

    15. 旅行的妙趣在于,飞机降落后人从机场到外面的时候,'轰'的一下袭来的那种全身的感觉。

    16. 重要的不是让对方去明白,而是驱动想要明白的心态;不是准确的知会对方,而是让对方自己进入到那边的世界里,自己去发现;不是让对方知晓,而是通过“隐去”来引导对方去“探知”;不是去说服,而是为了深深地影响对方而选择沉默。退而求进,隐而求知,默而求解,都是逆向思维的结果。



    本书摘作者Sting发起了乐读创业社(http://ledu.omeng.co/),从2015年4月开始进行的“一周读一本书”活动,已经持续126周,欢迎参加,并阅读800多人提交的4000多篇读书笔记(http://www.jianshu.com/c/d3950a9c3431),也可看Sting的书摘笔记汇总

    也欢迎关注“乐读创业社”微信公众号看大家的精选书摘书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33《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一周一本@乐读创业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dj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