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鲍鹏山教授《论语导读》
里仁第四(4.14—4.26)
原文: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分享:
里仁这一章,讲的是人的仁、德,君子、小人,与人相处,孝敬父母。
今天的孝道文明,出现了一种情况:伦常颠倒。爷爷奶奶在孝顺儿女的同时,还在“孝顺”孙子,儿女也在孝顺孙子的同时,似乎又觉得爷爷奶奶付出的应该。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启蒙老师,而身教的方式是由孩子的爸爸妈妈孝顺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孩子会在过程中观察和学习模仿,孩子看到了父母的“榜样”,长大后自然也是孝子;反过来,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做好榜样,那么孩子也会跟着父母学坏,长大后又怎么会孝顺自己呢?孩子只是父母的复印件而已,真正的原件才是父母本身。
如果老人们得不到应有的照顾,父母就是缺德。孩子们被过分地“孝敬和照顾”,把福报提前透支完了,长大就是一个废物,无才又无德,父母这是在办缺德的事呀。传统文化提倡一个人少年要惜福,成年要造福,老年才能享福。现在正好反其道行之。孩子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小时候享福,过早消耗自己的福报。成年啃老,还在消耗福报。等到福报没了,自己都生活处境艰难,又怎么赡养父母呢!
我们家在这方面有很好的传承,父母孝敬爷爷奶奶在我们三里五村出了名,我们姊妹四人也很孝顺,我呢,也特能感受到福报。
还有的年轻父母,生孩子是给爷爷奶奶生的,生而不养。孩子生下来就交给公公婆婆(或者爹妈)带,连孩子的奶粉、衣服等所有的物品也都是爷爷奶奶买的,爷爷奶奶也很无奈。按照我们中华传统来说,只要父母身体允许,能帮助子女带带孩子,享天伦之乐,也是很难得的。但是像这样完全不管不顾,还不如不生。而且,在这样状况下长大的孩子,会因为缺失父母的爱,影响其性格,甚至影响其将来的婚姻。
这方面,我教育我的女儿,做好思想准备再要宝宝,要了之后一定要自己亲自抚养。爷爷奶奶可以辅助。女儿也很听话,从备产到生完后孩子的一切用品:奶粉、玩具、湿巾、面巾纸、辅食、衣服都是由她亲自买的。当然宝宝奶奶也会给孩子买几件衣服。女儿调休的时候,会自己照看孩子,让婆婆妈出去打牌玩儿放松放松。女儿的这些做法让我我很欣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