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永安托孤之历史真相

永安托孤之历史真相

作者: 笔夏昇嬅 | 来源:发表于2019-06-14 21:29 被阅读0次

    对于刘备兵败夷陵于白帝城(后世改为永安)将刘禅托付于丞相。

    时隔千年,这段历史为后世称赞纷纷效仿之。对这次事件中涉及到的人物大家渲染和称颂。

    那么,今天就来看看永安托孤背后的真实目的,以及这段后来存续了十几年的刘氏集团的重要转折点。

    《三国志》中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以上这段耳熟能详的托孤之词造就了后人大家赞赏的诸葛亮。

    实际上,刘备永安托孤的真实目的,我们只能猜测,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中多次提到,这段历史的真相只有刘备一个人知晓,仅仅凭借前人留下的文字资料并不能还原故事真伪。

    易中天先生根据大量史书总结出两种观点:

    其一,就是像三国演义以及后人理解的那样,刘备对丞相以诚相待,告诉他如果刘禅没能力做好这个皇帝,诸葛亮就取而代之。

    我记得高中语文老师给我们讲到葛亮上书刘禅的《出师表》中有提到过这段历史。

    当时老师就是这样说的,刘备的心胸和大气之德。再加上后来看《三国演义》,刘备从此在我心目中就有了一个三顾茅庐、以德服人、宽宏大量、优柔寡断、求贤若渴的明主形象。

    后世传颂深远,意义深长的还有三顾茅庐事件,演义中更是大肆渲染,这里不加多说。

    这段只存活了91年后统一为晋,在历史长河的夹缝中犹如流星一划而过的灿烂,这段历史,我尤为感兴趣。

    因酷爱三国,因此虽不能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却也能猜测一二。

    对于以上第一个观点,我认为可能性很小。

    刘备一生戎马,虽胜仗不多,但一直是屡败屡战从不气馁,可见其人心智坚韧。早年时常金戈铁马后转投他人帐下可见他经常忍辱负重。

    他的前期理想可能只是想要尽忠报国匡扶汉室江山,除奸佞、惩小人这么简单。正因如此才吸引了有着共同政治理想的诸葛亮。

    赤壁之战后,两人理想相悖,刘备自立为王。

    可见,辛苦一生打下江山的刘玄德会这么轻易的将江山拱手让与他人吗?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在职场中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快要熬出头马上加官进爵了,这个时候你会将这个机会让与别人吗?

    绝不可能!

    刘备很大可能上也是如此想的。

    那就存在第二个猜测,刘备这样做纯属帝王心思。

    易中天先生提到一个重要人物对刘备此举的看法,那就是同样身为帝王的康熙。

    康熙皇帝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只有三个字“猜疑语”,他认为这是三国时期的陋习,不说真话,喜欢说假话。

    而易中天先生认为这应该是刘备的帝王心思。

    因为作为开国皇帝的刘备,不大可能会将后位传给子孙以外的人,不管君臣关系多么的“浓情蜜意”。他始终是一个帝王。

    那话说回来,为什么会有这段托孤之词?

    易中天先生认为,这段话暗含狡诈,同时也是对诸葛亮的试探。想要测试他的忠心。

    所以干脆把话说开,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把话挑明,也就意味着即使诸葛亮后期想要夺位,精神枷锁往他身上一放,他也不可能成功。

    每当读到这里,我时常想,难道聪明敏感如诸葛亮,他会听不懂刘备的临终之言吗?他会不愤恨吗?

    想想诸葛出山后,大部分时间只是在执掌着刘备集团的后勤部长,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每每与刘备探讨军机要事而废寝忘食之。

    相反,在赤壁之战后反而冷落了他。有时我甚至为诸葛亮感到惋惜。

    不完全信任,有两个保留,第一:公开把话挑明,第二,设李言为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安托孤之历史真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gu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