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7月的时候,关于性格研究方面的,我花费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写了110页的ppt,里面的内容主要是用简短的文字概括结合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呈现。
当时的创作,完全依托于思维的兴奋带来的灵感,好像是把拥堵在脑子里的种种概念,内在逻辑,比较抽象的思考,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它梳理了出来,虽然说给别人看,几乎看不懂,但于己而言,奠定了我对性格认知的系统理论基础。同时也随着思想中内部逻辑的疏通,更进一步升级了自己的思维认知。
通过4年的沉淀,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验证了其中的理论推导,加上一些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想近一步通过文字的形式,更加直观的把那些抽象的理论逻辑形象地表达出来。
之前作品起的名字叫《性格之窗》,言下之意是希望打开性格的窗户,让我们都能更好的看到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性格原型,但其实我更想传达的是性格之道,让我们不仅能通过窗户看到,而是真正的走进性格的大门,了解其中一些内部的逻辑以及可以实际掌握运用的规律,从而提升和改变自己。
其实性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了解我们自己,到了解他人,再到与不同性格的相处。仅仅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而会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
我到底是谁,我要走向何处,这几乎已是哲学层面很难回答的问题。
那么又该怎么来阐述清楚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人”,先引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与动机”的理论,以及“需要的层次论”来解释。人整体的方面只有两种需要,匮乏性需要与优势发挥的需要,有了需要就会产生动机。一个婴儿从一出生就会哭,哭是一个信号,在表达某种需要。也就是说,我们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是某种需要的驱使,需要产生了动机。一般需要又分为生存需要、安全感需要、亲密感需要、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每一个个体处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内在需要先后顺序的组合排序,在这种混合需要的驱使下,塑造了每一个不同的个体而所对外呈现出的个性方式,我们又称之为“外在自我”。
在这句话当中,我们要理解外在自我主要受什么影响。
主要可以挖掘出两个点,第一,不同的内在需要,每个个体“需要”重要性的排序是不同的。那么单纯这么看,就没有性格什么事了,但恰恰是因为性格需要的不同,而最终形成的个性不同。
就比如说,心理学体液学说中人有四种体液,分别是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多血质,如果人一生下来,就带了其中的一种或者是两种体液的组合,那么这种体液先天就对应着某种需要,从而产生了某种动机。我们阐述的性格,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先天体液存在的需要形成具有某种动机的性格。
第二,人性本身是趋利避害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每个人都要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该怎么办。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取舍。
在动物本性中,是没有所谓道德一说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胜者为王,适者生存。但是在追求文明的人类社会,它会有一套社会规范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促使人类进入良性的竞争,这样才能更长远的发展。所以社会会提倡我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先利他,后利己,帮助的人越多,就会有越多的人帮助你,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从而达到双赢的共同进步。善良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后天的选择,而不是天生的,在不违反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再去为自己争取。
这两个点实际上阐述的是心理学家佛洛依德的超我、本我、自我的理论关系。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是一种社会背景下,个体形成的一种道德追求;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就是一种不同环境中个体的内在需要,包含性格中的需要;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真实的外在呈现,受超我和本我直接影响下的外部结果。
就比如说,去陌生人家做客,桌子上有一盘苹果,你非常想吃,这是本我需求,超我告诉你直接拿起来吃不好,先给主家打个招呼征得同意再吃。于是你就打了声招呼,然后去洗了苹果吃,后面的就是真实的自我表现,懂礼貌。但是超我要是告诉你直接拿起来就吃,没啥,你也这样去做了,这样表现出来的自我,别人可能会觉得不懂礼数。外人看到的一般是你的行为,于是就产生了对你的自我评价。
你内心的真实需求、想法就是你的本我,你思想中的思维意识,对自己的标准就是超我,你在外人面前的表现就是自我。君子一般是靠思想中的道德规范标准来要求自己,克制本我的欲望,从而使自我的外在行为,更加儒雅,彬彬有礼。圣人一般是靠修炼本心,从源头处使其产生正念,这样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小人就是极力地去满足原始本我的欲求,非但不克制,而且放纵自我,有时还会披着君子的外衣,更大限度的去满足自己。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再来问,我到底是谁?
首先,你就要搞明白,你的本我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欲求,产生了什么样动机,你的超我有什么标准,你对自我的外在表现还满意吗?你的本我与超我的样子就决定了你的自我要走向哪里。
那么要真正搞清楚本我的需求,里面最重要核心的部分,就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描述的人的性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