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宝二宝闹矛盾,父母要这样引导和调解,否则会被误认为偏心

大宝二宝闹矛盾,父母要这样引导和调解,否则会被误认为偏心

作者: 瞧那一家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6-22 17:29 被阅读0次

"呜~姐姐又打我!"

"哼!明明就是妹妹先抢我玩具的!"

面对孩子们每天不断上演的冲突与纠纷,爸妈们感到疲于应付吗?究竟该打该骂?还是该哄该罚?

对于孩子们总是吵个没完没了,心理师表示,其实这是很正常的!

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根据J.Dunn的报告,年幼的兄弟姊妹间,小冲突发生的次数便高达每小时56次,统计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几乎每分每秒都在吵!

但心理师指出,面对孩子们的纠纷不断,其实并不需要害怕孩子因为冲突而受伤害,重点应该在于如何协助孩子,从冲突的过程中学会面对和处理。

至于孩子们究竟是为何而吵?心理师首先从相处时间最长、发生几率也最高的手足之争来探讨:

兄弟 争吵的原因

手足关系是既亲密又是冲突的,爸妈的调解和引导也需要特别的谨慎,因为若没处理好,将可能导致孩子们从幼年时期便与兄弟姊妹无法和睦相处,甚至将累积多年难解的心结。

至于兄弟 的冲突是从何而生?通常和下列原因有关:

所有权和归属被争夺

大部分兄弟姊妹间的年龄差距,通常在1到3岁之间,便是最容易发生争吵的阶段,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都较为强烈,会觉得这个东西是我的,爸爸妈妈是我的,玩具也都是我的。

所以当有一个比较小的弟弟妹妹出现的时候,这些所有权和归属性的界定,就会是引发他们吵架的来源,而且是很难避免的状况。

尤其哥哥和姐姐很可能会认为,关于爸爸妈妈爱的所有权,好像就会被弟弟妹妹剥夺了,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注减少,便容易把怨气出在弟弟妹妹头上。

弟妹破坏规则和原则

此外,当一个家庭中的弟弟妹妹出生的时候,哥哥或姐姐通常是2或3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开始会遵从大人所制订的秩序和规则,但是他们会发现,刚出生的弟弟妹妹,居然是不遵从这些规则的。

例如他们会认为,这个玩具是我在玩的,可是弟弟妹妹怎么可以突然来抢走?或者这是我在遵守的某些规则,可是这个弟弟妹妹却是来破坏它的。所以这些都会是造成手足发生冲突的原因。

不过,如果兄弟姊妹的年纪差到6岁以上,争吵情形则会较少,因为兄姊会是比较成熟的,便会知道弟弟妹妹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他们还小,并不懂得遵守规范。

Step1、事前预防:解决手足纠纷的基本态度

虽然孩子间发生纠纷是难以避免的,但心理师建议,爸妈可尽量营造温馨互爱的家庭氛围,譬如让哥哥姐姐帮助照顾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则可以回馈或是感谢哥哥姐姐,彼此的东西也以分享、交换、互惠等观念原则来共享。

平常还可从几个重点来帮助孩子建立观念,借此预防并减少冲突的产生:

分龄规范基本行为

心理师指出,2岁的孩子会开始了解规范,知道什么事情可以,什么事情不可以,3岁则是能够遵守规范的年纪。

由于弟弟妹妹在2岁前的时候,并无法了解规范是什么,因此若面对太无礼的弟妹抢东西或破坏原则的时候,爸妈就要多安抚哥哥姐姐,跟他们解释为什么弟弟妹妹现在是这样的状况,所以没有要求弟弟妹妹遵守规范,只是暂时性的做法。

等到弟弟妹妹大约2岁,也能了解规范时,爸妈就可以制定家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请兄弟姊妹一起去遵守。

大的一定要让小的吗?

以往传统的教养方式,可能都会要求大的要让小的,事实上应该依照年龄对于理解事情状况的程度来改变做法,并不总是要求大让小。

而且所谓的让,若从理解出发:因为你年纪小ㄧ点、因为你没有这个玩具⋯⋯等,所以我让你先,便是带有理解并同理对方的礼。

所以大让小的情况,其实也包含了学习礼和「理解」的意义。

以年纪来说,因为大孩子理解力较高,所以父母可以花较多的时间告诉大孩子「礼让」的意义(不是强迫),并同时让较小的孩子理解他是被礼让的一方 ;

等孩子们建立了互相礼让的观念,下一步就是教导尊重,大小孩子都会有不想让的时候,藉由讨论、沟通,让孩子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下,自己决定「谁该让?」

心理师则谈到,将让解释成分享的概念,也容易让孩子理解并接受,因为分享是一个较为平等的概念,而且包含了爱:因为我爱你,所以愿意跟你分享,应用亦较广泛,就算是年纪小的弟妹,也同样能「分享」给兄姊,让手足之情更为和睦融洽。

让孩子感受被爱和被尊重

心理师建议,平时和孩子相处时,父母亲要尽可能让孩子们都能感受到,他们是被爱和被尊重的。因为如果父母亲对待所有孩子,都是充满爱而且一视同仁的,手足间也会比较友善,比较没有冲突。

不比较,减少竞争

此外,父母需要体认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特质和长处,应避免孩子间的比较行为,并减少竞争行为,多引导孩子们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强化手足间分享与互爱的气氛,便能减少纠纷与冲突的发生。

Step2、事发处理:调解手足纠纷的SOP

在处理小朋友冲突的时候,首先要确认好3个重点,第一是孩子的气质,第二是孩子的年龄,第三则是中立的引导:

1.依气质因应

每个小朋友的气质是不一样的,可能有些孩子个性特别拗,有些孩子随和好相处,所以大人是没办法一招打通关的,需要针对孩子的气质去「因材施教」。

心理师也谈到,以家中有两个孩子为例,便可能会有4种不同的个性组成,父母必需去辨别,并依孩子的特质去做不同的因应方式:

(1) 两个都属于强势侵略型

如果两个孩子都属于比较侵略性的强势性格,爸妈可能就需要事先定好较为严格的规范,也就是比较明确的协调机制。

比如当两个孩子都想玩同一个玩具的时候,是要以原先在玩的孩子享有优先权,或是该玩具原本属于谁的作为优先权。

若在争吵前已将规则制定好,父母便可依此处理类似的纠纷。

(2) 兄姊是强势型,弟妹是温和型

而若哥哥姐姐比较强势,弟弟妹妹比较温和,爸妈就要多灌输大孩子比较多「照顾」的概念,尽量让两个孩子相处融洽。

(3) 兄姊是温和型,弟妹是强势型

假设哥哥姐姐的个性较为温和,弟弟妹妹就比较会抢东西。这时候要如何引导兄姊愿意给弟弟妹妹东西,而弟弟妹妹该如何遵守协调机制,达到不吃亏的双赢局面,便是爸妈需要思考的重点。

(4) 两个都属于温和型

倘若两个孩子的个性都属于随和好相处、比较大而化之不计较的类型,发生争执或冲突的频率便相对较低。

但是爸妈也需让孩子养成保护自己的观念,以免遇到手足以外的朋友或同学,便有可能相对弱势容易被欺负。

2.依年龄处理

前面有提到,孩子约在2岁开始了解规范,3岁可以遵守规则,所以处理孩子的纠纷时,也要依照他的年龄发展去做合理的要求。

比如不可能要求一个3岁的孩子去达到小一孩子的行为标准,硬要他像兄姊一般的讲道理、有礼貌;

又或者爸妈可能误判孩子能够达到的水准,比如3岁孩子已经可以做到遵守规范不赖皮的时候,却还是觉得他年龄太小,没有要求他做到应有的行为,其实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将可能延缓他应有的成熟表现。

此外,如果一直教导2、3岁的小朋友什么是互相尊重,他们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因为年龄发展还没到这个领域。

若为5、6岁的小朋友,则应该已经能够懂得互相尊重的概念了,也比较能自行解决纠纷。

3.居中立引导

心理师表示,许多父母在孩子们发生冲突时,通常会仲裁谁对谁错,或是帮孩子想出解决方案。

但心理师指出,面对孩子们的纠纷,家长其实应该做的是陪伴小孩处理纷争,而非帮他们处理纷争。

1. 让孩子有机会说明,有被了解的机会,然后想出解决办法

至于要怎样「陪伴」孩子处理纷争?

主要就是父母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并不去评断谁对谁错,让每个小孩都有机会说明,有被了解的机会。

在厘清问题后,大人也不用急着提出解决方法,而是去协助小朋友一起思考,我们有没有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

比如想玩的玩具,在10分钟后交换,或是孩子能够想出更好的办法?如果孩子习惯产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是双方都能认同妥协的时候(双赢),他们以后再遇到这样的状况,便可以依循这样的方式去处理。

不过前提是两个孩子都已经3岁以上,均具有遵守规范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可行的方式。

处理孩子间的纠纷时,爸妈可依据「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说出问题、解决问题」四个步骤,逐步抽丝剥茧,厘清问题,引导孩子说明清楚,并鼓励他们自己解决。

同时大人处理的不应是孩子行为的对错,而是处理孩子的情绪,先让他们的情绪有个出口,冷静之后,再一起讨论可行的解决方式。

2. 不 强调公平,而是如何解决 、 交换和分享的精神

家长有时候对于处理孩子的纠纷,可能会觉得需要具有公平性,才能让孩子信服。

但心理师提到,如果太强调公平的原则,会造成往后孩子们在发生争执的时候,也都会追求公平,然而事实上很多状况是无法达到公平的,譬如大家想玩的玩具,有时候就只有那一个,并没有办法满足每个孩子都要有一模一样的玩具的需求。

所以爸妈应将焦点从「公平」转移到「如何解决、交换和分享」,否则若太过强调绝对的公平,将会面临很多状况是无解的,处理起来也会是没完没了的。

3. 让孩子练习自行处理

当这些游戏规则都建立好之后,父母有时候便可以试着在旁边,观察孩子们如何自行处理纷争,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发展出日益和睦的相处之道。

执行长提到,其实破坏就是建设的开始,关于手足间的纷争,只要有很多的冲突,便都是他们学习的机会点,但很重要的是大人是如何引导这些冲突的发展。

如果手足间的争吵,谁对谁错的评断总是由大人定义,譬如可能说:每次大的就是不让小的! 或者:每次小的就是这么欢!

这样其实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或是被影响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

爸妈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利用沟通,去转移事情的争执点,尤其千万不要在第一时间去评断谁对谁错,因为孩子都在学习,学习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对错的,所以大人引导者的角色应该是中立的,甚至到最后只是旁观,不需再出面协调和引导。

父母需要介入的情况

如果孩子们发生争执时的情绪是比较失控的,父母当然要先介入调解,让双方先分开冷静,再来沟通协调。

另外也可针对常常争吵的项目一次去处理,订好规范让孩子们遵守。

比如哥哥和弟弟常常抢夺电动玩具,父母便可事先订好每人轮流玩的时刻表,谁的时间到了谁就可以玩,将会比较没有争议。

Step3、手足间学会即使争吵却依然相爱

心理师也谈到,手足间的争吵是正常的,而且是必经的历程,唯有在相处和成长过程中不断的面对争执,才会慢慢衍生出他们自己的有效解决方式。

所以父母并不用刻意让孩子间保持绝对的平和,那反而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机会,只是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虽然会有冲突,但我们并不会因为这些冲突而不爱对方,而且我们知道遇到冲突该怎么处理。

因此手足间的纷争,和任何朋友间冲突的不同之处,便是从小到大共同成长的经历,兄弟姊妹间的友爱之情是可以一直存在的。

此外,父母需要体认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特质和长处,应避免孩子间的比较行为,并减少竞争行为,多引导孩子们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强化手足间分享与互爱的气氛,便能减少纠纷与冲突的发生。所以父母并不用刻意让孩子间保持绝对的…

相关文章

  • 大宝二宝闹矛盾,父母要这样引导和调解,否则会被误认为偏心

    "呜~姐姐又打我!" "哼!明明就是妹妹先抢我玩具的!" 面对孩子们每天不断上演的冲突与纠纷,爸妈们感到疲于应付吗...

  • 你家有二宝吗?

    在此,我想探讨一个问题。 家里有二宝后,大宝如何与之相处?父母有应该用什么方法引导? 在大宝6岁那年,我家二宝出生...

  • 2022-05-12老二和老大的区别

    父母相同,带孩子的人也相同,为什么普遍觉得二宝比大宝要任性,是否需要纠正,如果纠正的话有什么办法? 二宝和大宝不同...

  • 偏心的爷爷

    大宝气跑了,因为爷爷的偏心。 小杰家有二个宝宝,都是男孩,大宝比二宝大两岁。现在二宝6岁,正是好闹的时候。 昨天,...

  • 如何在两个娃之间做好平衡

    二宝要睡觉,可是大宝不睡;二宝要玩火车,大宝要玩橡皮泥;二宝想去外面玩,大宝想在家里玩;二宝要妈妈抱抱,大宝也要抱...

  • 如何引导大宝

    加油大宝二宝的家庭,如何引导老大照顾老二,看看若莎老师的方法吧,记录一下。 方法1:父母要停止对老大说你是哥哥姐姐...

  • 焦点分享331天,2019.10.17

    今天听朋友提及二孩儿养育问题,大宝对父母不满,觉得父母偏爱二宝。父母不以为然,觉得二宝又小又可爱,大宝应该理解。 ...

  • 二宝家庭:为什么原本乖巧懂事的大宝忽然不听话了?

    大宝已经5岁那年,学会了自己洗澡穿衣吃饭,父母觉得大宝可以放手了,于是打算要二胎。 但是二宝来了后,原本设想的大宝...

  • (330)矛盾

    2019.7.16 星期二 晴 大宝和老公经常要闹矛盾,我是两个都想骂,可惜只能强忍着,还要...

  • 生了二胎后,这5句话千万不要跟大宝说!

    生了二胎以后,经常会被朋友问到的就是: “你家大宝欺负二宝吗? “两个孩子相处得怎么样? “大宝喜欢二宝吗? 对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宝二宝闹矛盾,父母要这样引导和调解,否则会被误认为偏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hf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