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戏时代与艺人的地位
禁戏时代
对于民间话语的戏曲,历代统治者都很警惕。明朝永乐时,邢科给事中曹润的奏疏中提出:以后人民扮演的杂剧,除了神仙,模范夫妻,孝子还有各种鸡汤类,欢乐太平类的戏曲不禁之外,有亵渎帝王圣贤的,没有法律特别规定的,有收藏传唱印刷的,一律送拿官府。
乾隆年间对戏曲的管制最为严苛,除了严禁用戏曲演绎帝王,孔孟圣贤及忠臣烈士外,也不能当街搭台悬灯的在夜晚唱戏。光乾隆一朝就禁了大约三百出戏。大致可分成这几类:一是因民族情绪而政治上有违碍的戏,二是才子佳人爱情戏,三是大批水浒传,四是某些反映宫廷斗争的戏,五是有凶杀暴力内容的戏。
艺人的地位
在近代,慈禧文化不高,痴迷于戏曲,可谓是一位超级票友。她喜欢歌舞宴庆,几度大兴土木,宫内有大小戏台七八座;给内府戏班购置戏装道具,一次就耗费官银56万两。光绪十四年(1888年),她重修颐和园,仅在清漪园怡寿堂旧址修建的德和园戏楼,就耗银71万两,这戏楼至今保存完好。
因为慈禧的个人偏好,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50年,戏子们的社会地位也大大提升。受到帝后的赏识看重的民间艺人身价大增,王公大臣,富商巨贾趋之若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名角们钻研技艺,摸索提高,相互竞争,也使得大批后学艺人全心学艺。于是科班林立,学演昌盛,京剧便荣为国剧。
但艺人的地位却一直低下。
雍正皇帝一生很少看戏,但有一次他看了《绣襦记》,特别开恩赐宴。这部戏的主角是常州太守郑儋官,扮演他的是位名角,吃御宴有些得意忘形,鬼使神差的问雍正;“请问皇上,现今的常州太守是哪位?”雍正闻听勃然大怒,骂道:“你们这些优伶是什么东西,下贱之辈岂能擅问官员!”这个戏子当即被乱棍打死。
在中国古代,有时艺人的社会地位甚至还不如娼妓,娼妓在赎身之后还有可能飞黄腾达,过上人上人的生活,而艺人却是无论怎样也难有翻身的机会,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历代习俗,戏子不能做官,戏子的后代也不能参加科举。道光年间的名角郝金官,梨园半生,积累万金,遇到山东饥荒,尽出所有赈灾饥民,官府要奖励他,郝提出一个要求:我是个戏子,即便做了官,也不好意思和其他官人并肩而立。如果蒙幸破例的话,请准许我的后代能和人民一样参加应试。官府答应了他,后来他的孙子郝同篪(chi二声)参加科举,做了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