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相守我们仨

作者: 星星开满树 | 来源:发表于2018-04-13 23:45 被阅读2次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组合。”寒假期间,花了一点儿闲暇时光,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不禁思考,古往今来,有几个家庭像杨绛先生的小家一样,没有极端的争吵,总是相互理解与体谅,共同面对人生的风雨,彼此分享有趣的小事儿呢?

  “我们仨”带给人的总是一些由小事生发的感动,而这些感动逐渐积累起来的时候,便早已是值得世人羡慕的一个小家庭了。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外出差两年回来,圆圆早已不认识爸爸是什么模样了,只是陌生而已。圆圆甚至还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钱钟书先生。后来,圆圆终于发话了:“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这是多么充满童真的话儿呀,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儿在人脑海中变得生动起来,心都随着这稚气满满的话快乐着。如果换做常人,应该会一笑了之,不去管这些的吧,然而钱钟书先生可不肯这样干,他对圆圆说到:“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看到这里,我被钱钟书先生的较真劲儿给逗笑了。本以为此事就此作罢,没想到圆圆又说了一句话,令杨绛先生也很惊奇:“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不得不说,圆圆这么小就这么一股机灵劲儿,多多少少有她父母的因素在里面的。后来,钱钟书先生在圆圆耳边悄悄说了一句话,圆圆立即与爸爸十分友好,连杨绛先生也十分差异,但是她并没有询问。从中可以体会到他们是不干涉彼此的,是尊重彼此的小秘密的,绝不以亲人之名去侵犯彼此的个人空间。这对于当代的家庭,是难能可贵的,是几乎见不到的。读到这里,不免羡慕他们一家人的相处方式,让人觉得很自由,很舒服。

  圆圆和爸爸就是好朋友,好哥们儿。杨绛先生这样叙述道:“她和爸爸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从前,圆圆在辣斐德路乖得出奇,自从爸爸回来,圆圆不乖了,和爸爸没大没小地玩闹,简直变了个样儿……她向来只有人疼她,有人管她、教她,却从来没有一个一同淘气玩耍的伴儿。”从这里可以看出,圆圆这么小,就这么懂事。小小的她似乎是知道的,她和妈妈寄宿在别人家,不是自己的家,爸爸也没在身边,应该乖乖的,不给妈妈添麻烦,这小孩儿实在是令人有些心疼。还好,后来爸爸回来了,终于可以不用约束自己了。她任性淘气,她吵闹,这才是小孩子的天性本真。只不过,爸爸不在身旁,没人和她一起玩儿,她淘气不起来罢了。

  对于圆圆的童年经历,有些感同身受。从小,爸爸妈妈便不在身边,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个安安静静的乖小孩儿,老老实实的。可是别人不知道,我也想淘淘气气的,和大家伙儿一块儿玩呀,可是,别人家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陪着,一旦摔着,磕着,碰着了,旁边的爸爸妈妈立马上前关心呵护着,生怕自己的孩子出了一丁点事儿。每当这时,我就有点想爸爸妈妈了,可是爸爸妈妈远在他乡,哪能陪我呀。只有在每年的暑假,去爸爸妈妈所在的城市玩儿,那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买好吃的,叫我吃货,日子总是简单,却很快乐的。我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觉得自己像个孩子,可以任性淘气一番。这些经历,多多少少和圆圆是有些相像的。

  那时候“三年饥荒”开始,政治运动随着安静下来。而曾经的圆圆,如今的钱瑗,快要大学毕业了。这时候一家人就在为钱瑗毕业之后去哪里工作而发愁。其实,两位老先生是很希望女儿留在身边工作的。尤其是杨绛先生想:“我们觉得阿瑗自从上了大学,和家里生疏了;毕业后工作如分配在远地,我们的女儿就流失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由此可见,随着岁月的流逝与彼此之间的融合,钱瑗早已是她父母亲的精神寄托了,如果女儿与老夫妻俩相隔万里,他们怎么能够接受呢?所幸的是,学校分配钱瑗当助教,这简直是一件大喜事儿。因为在那个年代,毕业生得服从分配,而分配的工作是终身的,这样钱瑗就可以永远留在父母身边了。

  他们尽管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是只要他们一家人在一起,无论生活是贫穷或富贵,苦难或甘甜,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其实,他们仨里面,最让人心疼的莫过于杨绛先生了。她一个人先后送别了自己的女儿与丈夫,从此,悲伤或欢喜,只有她一个人体味,就如她自己形容的那样,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只剩下了她一人。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这用来形容“我们仨”再合适不过了。他们一家人在一起是充实而快乐的,或许福兮祸之所倚吧,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圆满的,上帝好像故意讲究一种残缺美似的,硬生生让“我们仨”分离。此后三人走散,只留杨绛先生一人孤单走完余生了。

相关文章

  • 相聚相守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

  • 《我们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一直以来,我都是喜欢看书的。喜欢从书中去找寻我要的那份宁静,去碰触离我遥远的世界,但其实很多书我都只是囫囵吞枣,不...

  • 《我们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文/朵朵鱼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于92岁高龄时写的散文回忆录,记录了这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家庭的点点滴滴。 全书分为...

  • 《我们仨》--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本书是杨绛老师在晚年独自回忆自己的家庭,从与钱钟书老师的相遇相知以及结合、爱女的出生、回国就职、经历文化的洗礼、到...

  • 《我们仨》:相助相守,相聚相失

    1932年3月,她与钱钟书第一次见面。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她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 读《我们仨》学做人品婚姻论育儿

    九万来字的《我们仨》,用干净柔和不啰嗦的文字呈现出了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故事。字里行间...

  •   相助相守 相聚相失《我们仨》 (下)

    昨天从杨绛的《我们仨》中截取了文中比较让我动容的语句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杨绛先生一家的相助相守,画面活泼温馨,让人为之...

  • 相助相守 相聚相失《我们仨》 (上)

    终于在这个温暖的午后,屏弃掉心中所有的杂念,让温暖的阳光折射着倒影,让书香飘荡,将搁置已久的《我们仨》看完了...

  • 《我们仨》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

  • 我们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的学者家庭。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相聚相守我们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kk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