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杂篇卷3则阳诗解4至道不私故而无为道为之公因大以号
题文诗:
少知问何,谓丘里言?大公调曰:丘里者合,
十姓百名,以为风俗,合异为同,散同为异.
指马百体,而不得马;马系于前,立其百体,
而谓之马.是故丘山,积卑为高,江河合水,
而为大也,大人合并,而为公也.自外入者,
有主不执;由中出者,有正不拒.四时殊气,
天不偏赐,故而岁成;五官殊职,君主不私,
故而治国;文武才异,大人不赐,故而德备;
万物殊理,至道不私,故而无名,故而无为,
而无不为,时有终始,世有变化.祸福淳淳,
有所拂者,而有所宜;自殉殊面,有所正者,
亦有所差.比于大泽,百材皆度;观于大山,
木石同坛,此之所谓,丘里之言.少知问曰:
然则谓之,至道足乎?公调曰否,计物之数,
不止于万,期曰万物,以数多者,号而读之;
故天地者,形之大者;阴阳也者,气之大者;
道为之公;因大以号,读之则可,已有之矣,
将得比哉!若以斯辩,譬犹狗马,不及远矣.
【原文】
少知问于大公调曰(1):“何谓丘里之言(2)?”大公调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也(3),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今指马之百体而不得马,而马系于前者(4),立其百体而谓之马也。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5)。是以自外入者(6),有主而不执:由中出者(7), 有正而不距。四时殊气,天不赐(8),故岁成;五官殊职(9),君不私,故治国; 文武大人不赐,故德备;万物殊理,道不私(10),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时有终始,世有变化。祸福淳淳(11),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12); 自殉殊面(13),有所正者有所差。比于大泽(14),百材皆度;观于大山(15),木石同坛(16),此之谓丘里之言。”
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大公调曰: “不然。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17),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因其大以号而读之则可也,已有之矣,乃将得比哉!则若以斯辩,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
【译文】
少知问大公调说:“什么叫丘里之言?”大公调说:“所谓丘里之言,就是集合群众而形成的风俗,聚合不同形成相同,分散相同形成不同。现在,专指马的各个部分而不得称为马,而将马像悬于面前,人人看到马的各个部分组成马体才可称为马。所以,丘山是积累低卑而成为高的,江河是汇合许多支流而成为大川的,得道的人是合并众人的意见才成为公的。所以,道理从别人那里吸收到自己心中,有主见而不固执成见;道理由自己内心说出, 虽正确而不拒绝别人的意见。四时有不同的气候,天不偏私某个季节,所以岁序形成;五官有不同的职责,君主不偏私某一官职,所以国家才能得到治理;文武有不同的才能,大人不偏私某一方,所以文治武功之德齐备。万物有不同的规律,天道不偏私某物,所以没有名状。无所名状就无所作为,无所作为也就无所不为。时间有终始,世事有变化,祸福转化难测,有所违背就有所适宜,各自追求有不同的方向,有正确的就有错误的。比如盖大宅, 各种树木都有它的用途。再看看太山,树木和石头同做封禅的祭坛。这就是所谓丘里之言。”
少知说:“那么就把它称为道可以吗?”大公调说:“不可以,现在计算物的数量,不止于一万,而限称万物,是以数目中最多的而号称它。所以,天地是形体中最大的,阴阳是气体中最大的;道包括形气的共有(大道把天地阴阳贯通),因为它大这样称呼是可以的,已经有称呼了,还能用什么和他相提并论呢?如果以那样来区别,就好象狗和马相比较,其间相差就太远了。”
【注释】(1)少知、大公调:庄子虚构的人物。(2)丘里:乡里。(3)十姓百名,群众。(4)系:悬。(5)大人:有道的人。合并:合并众人。(6)自外人:听别人的言论。(7)由中出:出于自己的意见。(8)赐:偏私。(9)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10)道:大道,天道。(11)淳淳:茫昧难测的样子。(12)拂:违背。(13)殉:逐。面:向。(14)泽:通宅。(15)大山:太山。(16)坛:太山上封禅之坛。(17)期:要,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