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杂篇卷3则阳诗解1圣人保己乐物之通饮人以和不言化人
题文诗:
则阳游楚,夷节言之,于王未见,夷节而归.
彭阳问曰:夫子何不,谭我于王?王果答曰:
我则不若,公阅休也.曰公阅休,奚为者邪?
曰其冬则,擉鳖于江,夏休山樊.有过问者,
曰此予宅.夫夷节已,不能况我!吾不若之,
夷节为人,无德有智,不能自许,恬淡虚无,
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地,非相助德,
相助消也.夫受冻者,假衣于春,暍暑者反,
冬乎冷风.楚王为人,形尊而严;其于罪也,
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者其,孰能挠焉?
圣人穷也,能使家人,忘其贫也;其达也使,
王公而忘,爵禄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
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
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
彼其归居,一闲所施.其于人心,若是其远.
故是而曰:待公阅休.正己正人,圣人真情.
【原文】
则阳游于楚(1),夷节言之于王(2),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3): “夫子何不谭我于王(4)?”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5)。”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曰:“冬则擉鳖于江(6),夏则休乎山樊(7)。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8)。’夫夷节已不能(9),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10)。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11),不自许(12),以之神其交固(13),颠冥乎富贵之地 (14),非相助以德(15),相助消也(16)。夫冻者假衣于春(17),暍者反冬乎冷风 (18)。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19);非夫佞人正德 (20),其孰能挠焉(21)!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22);其于物也(23),与之为娱矣(24);其于人也(25),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26),与人并立而使人化(27)。父子之宜(28),彼其乎归居(29),而一闲其所施(30)。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31)。故曰:待公阅休。”【译文】
则阳到楚国游历,夷节将这件事告诉楚王,楚王未接见,夷节只好回家。 彭阳拜见王果时,说,“先生为什么在楚王面前不推荐我呢?”王果说:“我不如公阅休。”彭阳说:“公阅休是干什么的?”王果说:“冬天在江中刺鳖,夏天在山上樊圃里休息,过客有人问他,他说‘这是我的住宅。’夷节也不能做到这点,何况是我呢!我又不如夷节。夷节的为人,没有德行,而有智巧,不自甘抱弃,以智巧神化自己的交结。早就沉迷在富贵场中,不能以德相助别人,反而使自己的德行毁损。
象受冻的人盼天暖当衣服,中暑的人反求冬天的冷风散热一样。楚王的为人,形貌尊严,对于罪过,不宽恕犹如凶狠的老虎。不是有才能的人端正他的德行,谁能使他屈服呢!因此,当圣人在穷困时,能使家人忘掉自己的贫困;当他通达时,能使王公大人忘掉高官厚禄而与卑贱同化;他对于外物,共处为快;他对于人事,快乐相处而保存自己的天性。所以,有时不言语而能以中和之道对待人, 与人相处用不了多久就能使人同化。象父子相处相宜一样。他回去隐居了, 而一味闲暇无所施事。他入于人心有这么深远。所以说还得等待公阅休。”
【注释】(1)则阳:人名,姓彭,名阳,以下皆称彭阳。楚:楚国。(2)夷节:人名,楚国大臣。言:介绍。王:楚王。(3)王果:人名,楚国大夫。(4)谭:通谈,推荐。(5)公阅休,人名,姓公阅,名休,楚国的隐士。(6)擉(zhuō):通戮,刺。(7)休:休息。樊:樊圃。(8)予宅:我的住处。(9)不能:不能用。(10)不若:不如。(11)知:通智。(12)不自许:不自甘抱弃。(13)神:神奇,神化。(14)颠冥:神情颠倒。颠为颠狂,冥为妄行。把富贵看成是什么也没有。(15)非:不能。相助:帮助。(16)消:消除鄙贱吝惜的心意。(17)冻者:受冻的人。假:借助。春:春天的温暖。(18)暍(yē):中暑,伤暑。(19)赦,赦免,宽恕。如虎:象虎一样凶狠。(20)佞人:有才能的人。(21)挠(nēo):通挠,屈,屈服,矫正。(22)化卑:与卑贱同化。(23)物:事物。(24)娱:快乐。(25)人:人事。(26)饮人以和:以中和之道对待人。(27)与人并立,与人相处不用多长时间。(28)父子之宜:父亲与儿子相处相宜。(29)彼其:叠词,即波,他。归居:隐居。(30)一闲:一切出于闲暇无事。施:为事,施物。(31)远:深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