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1963/d881d5ad236bb48b.jpeg)
古人很擅长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获得经验。
人生在世离不开人和事,历史就仿佛一面镜子,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历史又仿佛是一个万花筒。
管理者能够通过历史上一个朝代的兴亡,看一国之君,如何管理国家,平衡前朝后宫,如何知人善用,甚至如何管理一个家庭,如何调配人才。
个人可以通过历史上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命运,了解决定他们成败的关键因素。从中获取相应的启发或人生智慧。
《资治通鉴·熊逸版》就是这样一套人生智慧书。
《资治通鉴》原书很难读,不仅有晦涩的古文,还有一些生僻字。对于不了解历史发展的人来说,读起来更费脑。
熊逸版的解读,为我们解决了这些困扰。可以说这是市面上最好读的一个版本。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1963/c2eed77f8e0c287d.jpeg)
这本书中的记载,有时候往往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熊逸的解读不仅有详细的解说延伸,还有同时期其他国家历史作为参照,融古贯今。
《资治通鉴*熊逸版》目前出了两辑,第二辑全套共9册,内容涵盖资治通鉴的周纪三,周纪四,周纪五,以及秦纪一,秦纪二。我最近在读的就是《资治通鉴*熊逸版》的第二辑。
熊逸用串讲的方式逐字逐句解读历史本身,而且还综合了西方国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等,多角度解读,内容丰盛,举一反三。
阅读这套书,有很强的获得感。以下就简单写一写我从这套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
1、比起面子,活下来更重要
在周代的诸侯国中,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
卫国其实是比较弱的一个小国,为什么能够活到最后呢?
在“周纪三”中记载: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年),卫更贬号曰君。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卫国的国君,自贬封号,从候降为君。
为什么他要自贬?需要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当时是属于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竞争激烈。
在卫国国君卫嗣王继位的第5年,他们国家的地盘只剩下濮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这一个地方了。
不仅国家的版图变小了,内部还有很多的内斗,所以这个时候的卫国是非常弱的。为了能够活下来,自降身份,把君降为侯。
这种主动放下身段的行为,反而让卫国在竞争激烈的诸侯国中,活了下来。
就是因为卫国国君,主动放低姿态,向大国秦国示好,主动表示我没有竞争力,没有威胁,而且还要仰仗秦国存活。
我看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实,在生存面前面子不是那么重要,活下来才是比较重要的。
有的人公司或生意陷入困局,因顾虑面子,不肯放低姿态,导致无法破局。
其实放下面子,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比如新东方的董宇辉,他原本是一个教培老师,由于教培改革,他失去了站在讲台上继续当老师的机会。
不得不面临转行,然后他走进了直播间,成了带货主播。他喜欢讲课,喜欢做老师,没有讲台,那就在直播间,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打开了别开生面的知识带货模式,收获了很多粉丝。
行到水穷时,放低姿态,反而获得了另一种可能。
所以,放下面子,其实有时也是一种智慧。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1963/ae7a6ba6a5a7f602.jpeg)
2、小人物也能左右大人物的命运。
有句老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去楚国以商於之地,骗楚国与齐国绝交。楚怀王发现受骗,想杀了张仪,拿出一块地与秦王交换张仪,准备杀了他。
张仪就找到之前在楚国时结识的楚国大臣靳尚,贿赂他,因靳尚与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关系好。
之后,郑袖在楚怀王面前为张仪说话,楚怀王竟然真的放了张仪。
那么靳尚也担心张仪,如果再出什么幺蛾子,楚怀王肯定不会放过他。于是自请监视张仪同去秦国。
这个消息被靳尚得罪过的一个小人物知道了,于是在魏国的大臣张旄,出使楚国时对他说了一番话,让他暗中派人刺杀靳尚,那么楚王会认为是张仪私下杀了靳尚,就会与张仪和秦国翻脸,那么他的机会就到了,到时楚国和秦国必定也会打起来,也就没有人可以为难魏国。
靳尚于是在途中就被魏人张旄杀死了。
熊逸在解读时指出:这个故事说明核心位置周边的小人物可以左右大人物的命运和一个国家的政策走向。
这就是典型的宁可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案例。
3、从孟尝君用人的标准中,学习用人智慧
在战国时期,有四个以养门客而出名的公子: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
四公子的人设各有特色,其中孟尝君以任用鸡鸣狗盗之辈而闻名。
在孟尝君的三千门客里,有两个下等门客,一个擅长狗盗,一个擅长鸡鸣。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接受秦王的邀请,到秦国做丞相,他很快就遇到了麻烦。
有人在秦王面前进言,说孟尝君原本是齐人,如果由他做秦国的丞相,一定会把齐国的利益摆在首位,其次才会考虑秦国,这么一来秦国就危险了。
秦王听后,就另外找人接替了丞相之位,然后就把孟尝君囚禁起来,想把他杀掉。孟尝君和他的门客们如何自救呢?
去找秦王的宠姬吹枕边风。
秦王宠姬答应帮忙,却提出了一个条件,想要一件狐白裘。
狐白裘只有一件,而且已经送给了秦王。所以他和他的门客们都很发愁。
这时,门客里有一人擅长狗盗,自告奋勇,夜里把自己伪装成狗,溜进秦王宫,把这件送出的狐白裘偷了出来,转送给宠姬。
秦王宠姬果然替孟尝君说话,孟尝君重获自由后,怕秦王反应过来会后悔,立刻逃离秦国。
秦王果然后悔派人去追。
孟尝君伪造了身份证明和通行证,半夜赶到了函谷关,这个关有个规章鸡鸣之后才会开关。
孟尝君赶到时,还没有到时辰,如果在这里坐以待毙,随时会丧命。他在门客里还有一个擅长鸡鸣的,这个时候他就发挥了作用。他学鸡叫,其他鸡也跟着叫了起来。守卫见鸡叫便开了关,放孟尝君走了。
他刚出关不久,秦王派的追兵就追到了函谷关,见人已经走了,便回去复命了。而孟尝君也因此逃过一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但是需要放在关键的位置上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熊逸在本书中指出:对于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把电蚊拍放在卧室里。
人才要根据其特色,放在相应的位置,才能让他们发挥出那个位置需要的作用,因才制宜。
老子也曾说过:“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
翻译过来就是万物皆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所谓的没用可能是放错了位置,比如一个擅长交际的人到了一个不需要交际的位置,肯定发挥不了自己的特长,而一个不善交际的人又去了一个擅长交际的职位,那也发挥不了他的最大特长。
这个故事对我们普通人来讲,我觉得就是,如果你因为自身的平庸或失败而对自身产生自我怀疑。那么也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错位了?
万物皆有用,同理,人人皆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长,不必妄自菲薄。
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自己擅长的事情,然后为我们擅长的事情找到一个能很好发挥的托盘,也就是位置。
写在最后: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在熊逸的解读下,还是一套通俗易懂的人生智慧书。
在这套书里,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上发生过的的真人真事,反求诸己,这些在历史上出现过的小人物或大人物,这本书都有更深刻全面的分析。让我们得窥历史一角的同时,对这些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我们在现实中的生活智慧,处事哲学,以及人际管理也会有更好的启发。
如果你也想要一套低成本的人生智慧书,不妨从《资治通鉴·熊逸版》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