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读书,尤为喜欢读历史书。历史书中,最为绕不开的,当然非《史记》和《资治通鉴》莫属。
读《史记》和《资治通鉴》读了几十年,从最开始的一知半解到现在的耳熟能详,离滚瓜烂熟恐怕也差不远了,说的是里面讲的故事,不是指倒背如流,我资质平平,没有那号本事。
这类书总放在床头,可以称之为床头书。手机看长了眼睛总是迷糊,可看书却不会,也不知为什么。睡前躺着翻翻书才能入睡,这是几十年养成的坏习惯。有时出门在外忘记了拿书,半夜了还爬起来找酒店要报纸看。
昨晚睡不着,又翻看《资治通鉴》,感叹司马光的文笔真好,当然司马迁的文笔也好。这里用不着我这普通的小老百姓来品评人家大文豪的文笔,显得好笑。人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早已成了一家之言。煌煌巨著,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简直晃瞎了人眼。不禁感叹,这司马家怎么就这么厉害,前后两司马空前绝后,这让后世写史书的还怎么活呀?
《资治通鉴》虽说也是史书,但与纯粹的史书《史记》不同,它是司马光专门写给后人借鉴和应用的史书。它讲述了战国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国家民生的兴衰历史,同时又分析历史人物的品德善恶,管理政策得失,总结经验。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成语、名言警句,都出自于它。
如讲唐太宗李世民用人之道,“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等。
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更是讲做人、处世智慧。如“物极则反,器满则倾”,“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难怪有人说《资治通鉴》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史书,涵盖智谋、兵法、心理、做人、处世……
只是读资治通鉴原著,古文略显生涩难懂,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我啃这本书啃了几十年,初时不知所云一知半解,只有借助注释和白话文翻译,反正一次也不看的太多。慢慢的,还是觉得原文好,原文原汁原味,细细品来,如同一杯浓浓的苦涩的茶,只有慢慢地喝,慢慢地回味,才知它的甘甜。
它虽为编年史,但你可以换一种方式阅读,用读小说的方式,读来就有趣、生动得多了。轻松地博通古今历史的同时,精细趣读,又能明白人事管理、用人之术、为人处世等等当下社会人们需要借鉴的东西,其实古今一脉相承,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记得好多名家都有读《资治通鉴》的感受。金庸说他写作的功底,正是来自读《资治通鉴》,清代史家钱大昕也说:“读史不可不兼读《通鉴》”,梁启超说“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讲操作,这很了不得”。顾炎武评述“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资治通鉴》值得放在枕边。每次读它,都有不一样的体会,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最为直接了当的,就是夜深人静时读后枕着它,在古圣先贤的智慧里酣然入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