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其实是一部拓宽和突破三维空间的神奇力作。我们寻常的课本,论这部神作,无非就是这样的: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秋夜赤壁的静谧,月下长江的浩荡,以及游客的逸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写作特色是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如果仅仅学到这些,你们根本就对不起苏轼的绝世才情和神奇思维。
前赤壁赋的神奇之处,在于两个空间的扩张和提升。说白了,就是三维空间的极度扩张,以及向四维空间的提升。或者说,塑造了两个空间,一个是物质空间,一个是哲学空间。
首先是月下江景,我们看这个画面,天体有月亮和牛斗星宿,接着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几句其实将天体和长江水域直接无缝对接,将赤壁空间和宇宙空间镶嵌在一块,将浩浩长江之水引到了云霄之外,变成了一条天河,这等于是重塑了另一个空间,打破了地球和星际空间的界限。按照现在的说法,苏轼将已有的三维空间膨胀到了极限。这个独立塑造出来的新空间,或者说是新宇宙,其实未必完全是当时的赤壁实景,而是作者心灵世界,借赤壁这个壳,进行了一个无限度的扩张和铺展。所以说,我们要善于写景,更要善于造景。造景才是文字的灵魂所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也是学苏轼,在文尾造了一个景,将济南从天到地,重塑成一个水晶球世界。
在将宇宙和赤壁重新搭建成一个新天体的基础上,苏轼将所乘坐的扁舟也拔离了长江,提升到宇宙空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我们读到这里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苏轼所乘坐的船,已经脱离水面,行驶在太空星河,或者说,苏东坡将整条长江拔离地心引力,直往宇宙虚空。所以才有羽化而登仙的宇航员体验,老师讲课时,很多没有意识到苏轼的文字已进入航空状态。
在对三维空间极力扩张之后,又进入空间的提升。船上有位客人,吹箫而悲,怨慕泣诉,为什么?因为伤感三国赤壁往事,长江依旧,曹操周郎安在。哀吾生须臾,羡长江无穷。我们读到这里,总以为这是简单的怀古伤今,却没有意识到,这位客人是局限在三维空间里面出不来,古今的隔阂,过去和现在的鸿沟,怎么也跨不过去,一个局在三维空间的人,当然是跨不过时间这根维度的。
此时,具有原始四维空间概念的苏轼,就用更高的维度来敲打世人。他说,水和月,一直在这里,没有消失,也没有增长,不增不减,而卒莫消长。其实暗含的意思就是,我们游赤壁是当下,没有增长;曹孟德南下荆州,列舟赤壁,也是当下,没有消减。两个宇宙是平行的。两个时间段是并列的,无所谓过去和未来,可见“卒莫消长”这句话信息量超级大。苏老师接下来说,从变化的角度而言,天地也不过一瞬间,我们现在游赤壁也好,曹操周瑜陈兵大江也好,这些平行宇宙不过是一个个快闪,一个泡影接一个泡影,一个破灭接一个破灭;就不变的角度而言,这些平行时空一直存在,永无尽头,“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两个极端对比,也说明时空是有扭曲和弹性的。
老苏跳出三维空间,从时间这个维度,实现三国和大宋两个时空的自由置换,从而消除了今人对古人的乡愁,填平了过去和当今的鸿沟。在前赤壁赋里,平行宇宙实现了。
当然,苏轼并没有主观意识上的维度概念,但文学想像是个神奇的东西,它会让人从感性上超越一些局限,从而接近某些科学概念。唐朝李商隐的巴山夜雨,也是几个平行宇宙的并列,君问归期是一个时空,雨涨秋池是一个时空,共剪窗烛是一个时空,巴山夜雨又是一个时空,几个画面本来是分前后的,但这时变成了四个并列的,也就是说进入了多维空间。
苏东坡如果生活在十九世纪,很可能会发现多维空间。为什么他脑洞这么大,除了聪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熟读了庄子这本烧脑的书。
读古文,不是死记字句,而是学习思维,学习构图。从前赤壁赋,我们可以学会扩张空间,另造景像,同时跳升维度,显示文字张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