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背景
本科:211 广播电视学
专业排名:1/35
英语六级:583
学术情况:普刊发表论文1篇;国内会议论文2篇;北京市级大创结项;暑期实践优秀项目
录取结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新媒体方向)、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
复习时间轴
三月:搜集信息,找到适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确定目标;阅读教材并梳理基础知识;
四月:专著阅读;撰写论文、大创结项;
五月:搭建框架;修改论文并投稿;参加会议;
六月:阅读论文,整理热点专题;
七月:针对院校进行准备,参加夏令营;
八月:总结反思,重点提高英语口语和面试能力;
九月:聚焦简历查漏补缺;推免考试。
大三下学期,确定自己有保研资格后,我开始搜集院校和专业信息。到各院校的官网查看往年的招生情况及要求,查看论坛和公众号上的经验帖,并询问往年保研的学长学姐相关经验。我所做的准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专业知识、科研实践和文书材料、面试练习。
专业知识
我的本科专业是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欠缺。因此,前期主要以阅读教材、巩固基础知识为主。我从目标院校的考研参考书目,和老师学长的推荐书目中,整理出所有需要读的书,按重要性排序,每个阶段同时读一本教材和一本专著,边读边整理笔记。当时为缓解焦虑我开始记录读过的书,阅读记录及时间分配如下:
时间分配
其中,《范式与流派》、《网络传播概论》、《新闻业的救赎》、《社交媒体批判导言》在考试中帮助很大。新闻史和传媒经济学主要是备考人大的书目,9月备考北大时读了《众声喧哗》等书,但之后没有再记录了。这些书籍丰厚了我的理论积淀,也帮我搭建起一个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复习后期,没有时间完整地读书,以阅读论文为主。边阅读边将论文补充进前期搭建的框架中,并整理热点专题。作为备考,我尤其会重点看文献综述部分,了解问题的研究脉络。当时主要看的期刊有:《传播与社会学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探索与争鸣》、《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球传媒学刊》、《新闻记者》等,还有目标院校老师的论文。也会翻图书馆的英文期刊,浏览哥伦比亚新闻评论、路透新闻研究院、Digiday等网站的文章。国外的理论和案例,丰富了我的理论视野。
此外,积累英文词汇和表达,对于英语面试也比较有帮助。记得Zelizer主编的《Journalism: Theory,Practice,and Criticism》有一期专门探讨解困新闻学,当时国内的介绍还不多,但在人大的笔试中用到了。整理专题时,还可以多关注些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考研、杂志、媒体及院校的公众号,在关注的公众号范围内搜索关键词,整理进自己搭建的框架里。
临近考试,我找了一些题目练习,跟着公众号的每日打卡过基础知识。因为能找到的保研题目比较少,我还找了往年考研的笔试和面试题目。大概写写答题思路、可以引用的论点等等。
科研实践及文书材料
准备保研前,我还没有获奖和科研经历。四月学院组织了一次指导谈话,辅导员明确告诉我,我的简历太空了,申请外校很可能过不了初审。
辅导员的话迫使我面对这个一直逃避的可能。偶尔给家里打电话,常常因为莫须有的问题争吵:如果保研外校不成功,我还要不要考研?贪玩的时候非常焦虑,觉得没有时间了要赶紧念书;复习的时候又难免浮起悲哀,想反正最后估计也就是上本校,现在努力又有什么用呢?在这样的心情中煎熬了半个多月,我想与其期待幸运降临,不如赶紧行动起来,多少争取点能争取的,不要让自己抱憾。
想明白这一点后,我从结课论文中挑出一篇最好的,查相关文献重新修改,并请老师提意见,最后投了一个普刊。事实证明我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普刊的要求并不高,而且审稿发表周期很短,修改一版后就收到了录用通知。
此外,我开始广泛关注国内的论坛讯息,最终投出两篇摘要并被接收。在论坛上汇报的时候,老师们给了我很多鼓励和中肯的建议,让我对这两个题目有了更多的把握,在初窥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同时,也看到很多原先没有发现的不足。
在这段时间,我主持的北京市级大创项目结项,在实习媒体参与的两个专题报道也陆续发表。还参加了一些志愿活动和比赛等,现在反思,觉得实际用处并不大。当时因为简历太空而掉入了过度抓取的陷阱中,反而因为想做的事太多而劳而无功。后来面试中,老师的提问主要还是基于论文。
我从这段经历中总结的经验如下:如果临近保研还没有什么成果,志愿活动、专业实习、与专业无关的比赛……可以根据时间和精力舍弃。最重要的是论文和作品。即使不能发表,或者不能发表在高级别的期刊上,也要用心写一篇文章,在其中展现出你的观察和思考。在初审和面试的时候老师们会看这篇论文。老师曾告诉我们:本科生的论文质量都不怎么样,也没多少人正经发过论文。有问题意识和创作热情,就已经迈出一大步了。
我在夏令营阶段投了五所学校:人大、交大、南大、武大和中大。鉴于没有什么硬核的成果,我在个人陈述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仔细研读不同专业的信息、相应老师的论文,并和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在描述经历之外,我还简单写了自己的收获与反思,并与相关议题联系起来。即使简历没有突出的地方,希望老师至少能看到我的认真和诚恳。比如在申请政治传播专业时,我就重点写了在国外参加暑期学校时,对公共媒体和政治传播的思考。
从准备材料到邮寄的过程十分繁琐。有次我已经把材料都寄出去了,才想起申请表上有一处没有签字。每个学校要的材料都不尽相同,可以建一个文档,管理每个学校所需的材料,在寄出前仔细核对。
面试练习
一开始我并没有专门练习面试,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积累上。结果没想到第一次面试时头脑完全空白,积累的知识都没有表达出来,连答题时间的一半都没说够。后来开始对着镜子练习面试,总结了一些应对陌生题目可以套用的框架,英语口语看往年的经验帖以日常话题为主,所以我主要是按雅思口语练习的。不过后期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我抽到的英语题目专业性都很强,反而是之前读的英文期刊发挥了作用,让我可以听懂老师问的“media literacy” “surveillance capitalism”等词。分院校介绍一下我的考试经历: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
北大的节奏非常快,收到面试通知4天后就是复试。只设有一个考场,等候时间可能较长(我当时等了六个多小时),可以多带些纸质的复习材料。可以带简历进考场,面试流程是先抽题,有新闻、广电和广告三类。
我报的是新闻与传播专硕,整体面试题目比较偏实务。我先抽了一道新闻的题目,是关于深度报道的,要求结合近期的获奖作品回答。我不太熟悉相关报道,又抽了一道广电的,是关于短视频的。这个知识点多次听胡师姐讲过,胡师姐公号也上多次看到过,于是列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比较全面的框架,融合多种理论资源和一些短视频案例作答了。建议想要保研北大等名校的同学,一定要跟着胡师姐走!
接着是自我介绍,我大概介绍了3分钟左右。然后老师根据简历提问,老师问到了我的实习工作和社会实践,并从论文中引申出相关的传播学问题。并且问到:如果你现在重做这个研究,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提前准备的问题,即使老师没有问到,也可以在谈到论文的时候,补充进自己的反思和改进。英文部分只问了一个问题,还是与论文相关的。在准备时,需要根据自己的简历,练习可能问到的英文问题。整体的面试氛围非常友好,中间有卡壳的地方,老师也没有打断,鼓励我继续说下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
人大去年的笔试和以往有些不同。往年无论选哪个方向,都需要回答新闻史、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和传媒经济学的五道简答题,今年简答题和论述题均为选做,可以从中选取自己擅长的方向。个人感觉题目也比往年开放很多,可以充分地调用自己的积累,不会因为某个知识点没掌握而无法落笔。
第二天面试为抽题,不能带任何材料。先回答两道中文题,再回答一道英文题,共15分钟。我的面试题目大概如下,英文题目记得不准确:
1.VR和AR的区别是什么?
2.网络语言的迭代有什么特点?
3.(英文)提升媒介素养的策略有哪些?
—追问:(英文)听说年轻人用QQ和微信是不同的,你觉得有哪些区别?
即使不会答,也一定要稳住心态,想其他人应该也不会答。我当时答到英文题目已经完全慌了,不知所云。我想如果英语不太好的话,中文题目的应答时间可以适当长一些,至少老师不会用英语继续追问。
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新媒体传播)
复旦的中文和英文面试在不同地点,由不同老师进行。中文面试为15分钟左右,英文面试为5分钟左右。可带简历。在考试前看名单,复试的比例大概是1:1.5,还有一部分人缺考。因此录取机率还是比较大的。
中文面试先自我介绍,再根据简历提问,老师们都非常友好,会从简历中找到比较特别的角度。不会让人没话说,但想答好并不容易。我曾辅修过法学,老师还问到了知识产权法相关的内容。果然碰到了复旦的经典题目:“收获最大的一本书”。紧接着老师又追问了同作者的其他著作,学术脉络中的其他学者,以及我对他观点的评价。这道题目需要前期进行充分的准备,除了深入了解作者本人和相关研究之外,也要形成自己的观点。英文面试也是先自我介绍。因为我担心英文题目答不好,介绍时间准备得长了一些。老师看出我口语水平不佳,问的题目都比较简单。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
交大今年增加了笔试,但题目不多,都比较开放。诸如“什么是媒介”“如何看待技术”(大意)等,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面试约为18分钟,可自带简历和作品。面试风格和人大截然不同:人大注重专业知识,针对题目作答即可;交大没有抽题环节,更像是和老师聊天,有点像职场面试。首先用英文进行自我介绍,接着用中文进行提问,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
1.根据简历进行提问,问到了所学课程、交流项目、社会实践等相关情况;
2.学校专业相关情况。比如为什么选择交大?为什么选择学硕?将来会不留在上海发展?还参加过哪些夏令营?等等。
专业知识会穿插其间,比如当我说明选择学硕的原因后,老师让我介绍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理论。还问到“你觉得自己有什么缺点?”准备交大的面试,除专业知识积累外,也可多看些职场面试的经验。
我从中总结的教训是:
抽题环节:即使会答,也不要立刻开始答,先在脑海中搭建一个框架,有条理地讲出来;可以先把题目读一遍,给自己留点思考的空间。宁可多答,思维发散,千万不要没话说。有的地方没听明白,一定要请老师重复,以免整道题答偏。
提问环节:反复熟悉自己的简历,设想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即使自己的论文写得不好,也不要心虚,可以在最后补充自己的反思和改进。老师问一些看似和专业无关的问题,也最好能和理论联系起来,多讲讲自己在经历中的思考。
英语环节:要准备多种时长的英文自我介绍。如果口语不太好,中文的部分可以适当地多答一些。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日常话题几乎没用到,需要多积累些专业表达,尤其是和自己论文相关的专业名词。
结语
保研也是一个打磨心态的过程。我从一开始的紧张惶恐、失意沮丧,到后来逐渐变得沉着自信。在学习中,传播学教给我很多重要的知识和思维。它告诉我,环境早已提供给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资源,其间蜿蜒生长着各种道路。没有什么正确的、更好的选择,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从种种可能性之间,走出一条不违背良知和真理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