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中国教育研究》
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真的追问起来,这个问题却又并不那么简单。说其简单,因为权威性的《辞海》中就有这样的定义:“所谓教育,广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
教育是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也对社会整体及其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教育还受制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强有力的工具。说其不简单,因为对于教育,包括教育的书面定义,许多人往往按照各自不同的目的或需要去诠释,于是脱离了教育的本质,形成了错误的认识。
由于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为建立政绩,或为吸引眼球,或为追求名利而做出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浮躁虚假
如现在的检查评估名目繁多,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工作,本亦无可非议。但许多评比往往把材料呈现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不管你办学的历史长短如何?不管你办学的底蕴深浅如何?不管你工作的质量高低如何?只要你能拿得出量多而美观的材料来,优秀的荣誉是基本没有问题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许多急功近利的单位或个人不是用材料真实记录工作,而是把材料作为装饰自己的工具。虚假材料便应运而生:
一是补,材料不齐,这不要紧,将没有的材料,遗漏的材料,一股脑儿补出来,而且补得天衣无缝。
二是造,工作没做,材料自然没有,这不要紧,对照标准,将材料造出来,而且造得滴水不漏。
三是借,什么也没有,这不要紧,“空麻袋背米”,通过关系向兄弟单位借材料,封面、标题换一换,材料便是自己的了,而且借得以假乱真。这种以材料唯一化的浮躁做法有失评价的公平,助长了庸俗的风气。害教育不浅!
又如,为了提高升学率,提高考试学科的成绩,许多学校不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不是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欺上瞒下搞“阴阳课表”。所谓的阴阳课表实际上是两套课表,“阳课表”是给检查部门看的,上面课程全面、丰富多彩;“阴课表”是给师生用的,上面皆是应试课程,而且超过规定的课时量。这种虚假的做法严重违背教育规律,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赢的是近利,输的是未来。这种低级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再如,时下的课堂教学也充满浮躁虚假,特别是那些评比课和公开课,为了在评比中拿一个好名次,为了在展示课上获得一个好评价,许多课成了虚假的表演课。有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为了营造逼真氛围,老师在教室里安装了一个小型装置,讲到“英雄托起炸药包”时,他脚底一踩,教室里响起爆炸声,现场烟雾缭绕,这阵势将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吓坏了。
有一节英语课,教师为了展示国外圣诞习俗,在教室天花板上精心布置了一机关,时间一到,白色纸片纷纷扬扬落下,营造下雪感觉,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为了达到课堂热烈气氛,师生互动有好的效果,不少教师在课前“埋桩”。教师集导演、道具、美工等身份于一身,学生们个个成了小演员。彩排是常有的,甚至精确到了每一句话都是定点定人的程度。这样的课,离教育的真谛已经有十万八千里了!
花样翻新
教育前辈吕型伟先生说:“我们的教育现在得了两种病,一个是多动症,花样不断翻新,搞形式主义;一是浮肿病,好大喜功。”吕老的话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其中形式主义、花样翻新成了教育中的顽症。
如针对过去“千校一面”的状况,学校创建特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许多学校为了“特色”而特色,为了“形象”而特色,为了“时髦”而特色,却失掉了教育的本色,这就得不偿失了。学校特色不是校长喊几句口号就能喊出来的,也不是校长拍拍自己的脑袋就能拍出来的。有一所学校,前任校长喜欢下棋,就将学校特色定为棋类。后任校长喜欢书法,就否定了前任校长的做法,将学校特色由棋类转为书法。三任校长喜欢打球,就再否定上任校长的做法,将学校特色由书法转为球类。
这种校长只顾自己喜好热衷于花样翻新,不顾师生感受,用权于朝令夕改的做法是劳民伤财的花架子,绝对不是真正的学校特色。学校的特色不是简单地依赖于某一个单独的学科,也不是几个学科的简单堆积,更不是标准立异的简单花样。
又如“学案”成了基础教育中的一个时髦的概念,于是“预学案”、“导学案”等名词热闹起来,而且不分年龄特点,不管中学、小学都在实践。对于“学案”,我认为在高中阶段试行还是有点实际意义的。但如在小学阶段实施,那纯粹是图个“新鲜感”。
有专家对“学案”提出许多质疑,其中三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是学案无论由谁来写,只要用于教师的教学,即成教案,即便是学生上台教,也还是教案,那么“学案”这个名称还存在吗?
二是必要吗?如果学生自己都能写学案了,那教学是否还有必要?
三是符合学习规律吗?有什么人是自己为了学习或阅读,先写出学案,然后再来学习或阅读的?我以为,无论是“教案“还是“学案”,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也说不上哪个是先进的,哪个是落后的。关键要看课堂实践中,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没有?学生创新精神引发了没有?
再如,少先队队干部标志分别为“三道杠”“二道杠”和“一道杠”,分别对应于少先队大队委员会委员、中队委员会委员和小队长。而有人为了“创新”,为了“特色”,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五道杠”,让一些少先队干部佩戴着,虽然很夺人眼球,但却带来了“功名观”和“权力观”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在孩子们中一味强调“杠杠”的多少,那么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三道杠比两道杠神气,两道杠比一道杠神气,一道杠比没有杠的神气。在无形中带来“官本位”的负面效应。这样的“创新”要警惕!
提速求快
当下的教育存在着欲速则不达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如因为要追求高效课堂,所以上课讲读,让学生找词,没有找到,教师急于告知;让学生理解词语,学生没有充分思考,教师急于给之。教师为了扣紧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为了追求片面的高效课堂,一味强调效率和效果,过分突出科学性,全盘抛弃艺术性。更为严重的是,所有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习题教学”,殊不知,“习题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但不会研究,不会创造。我们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我们追求的应是生命活力和课堂效率的统一。缺乏人文性的课堂,一定是缺乏课堂道德的课堂。沟通知识、生命、生活之间的联系,是课堂效率应有的内涵。那种重“显效”、轻“潜效”,重“短效”、轻“长效”的“高效”课堂是急功近利的真实写照,我们要坚决彻底地否定之!
又如,许多教育者将考试学科的成绩视为教学质量,并为了迅速出成绩,快速出高分,过分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题海战术”成为一种常态,以至于刺激了“教辅”市场,在各级各类图书市场,“课课练”、“课课通”、“堂堂练”、“金牌训练”、“考试必备”等“教辅”书类别齐全,书名诱人,卖得红红火火。这些大量的“教辅”材料光浏览一遍封面就已觉得眼花缭乱,而学生每天埋头于此,不愁眉苦脸、头昏脑胀才怪呢?沉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
如有人问一个小孩长大了打算做什么,答曰:当老师的老师,布置比现在多10倍、100倍的作业,让他们永远也做不完。杭州市一名9岁女孩因为写不完寒假作业,竟吞下20粒感冒药,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对“题海”进行反抗。
作业之弊,不仅在于作业之多,更在于作业的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学生答不出,专家也束手无策。网上有一年级的数学作业,难倒了许多网友:小明钓鱼回来,小玲问他钓了几条鱼?小明答曰:6条没头,9条没尾,8条只有半个身体。小明到底钓了几条鱼?正确答案为0。这样的答案估计只有出题者本人才知道。这样的练习到底要训练什么?除了难为学生,加重学生的负担之外,其他一无是处。
再如幼儿园提前上小学的课程。这也不是新鲜的事了。有些幼儿园让幼儿学拼音,背古诗,算算术,练写字,读英语,课堂设置齐而丰富,许多和小学的课程雷同,幼儿的这种过度“早教”引发的后果是严重的。固然,这一方面是迎合了一部分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片面观点;另一方面反映出幼儿园以“提速教育”来显示成果的不当做法。学前儿童的生活就是玩耍,边玩边探索世界,每时每刻动个不停,从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若要孩子安静、坐住、听讲、写算,那是扼杀天性。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就说过:“学龄前儿童犹如一张白纸,千万不要急着在上面‘写字算数’,好好打上好奇心和观察力的‘底色’,会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应该给予孩子心智特色和思维发展方式的培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填鸭。那种拔苗助长式的提速教育只能摧毁孩子们最具创造力的“人之初”。
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面对教育中的急功近利的种种现象,我们还得回过头来追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清楚,我们就会找不准教育前进的方向,我们就会犯南辕北辙的错误,热情越高,事情做得越多,就会离教育的本质越远。
中外许多教育家对教育都作过精辟的论述,如“教育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教育是培养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等等,这些论述虽各有千秋,但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本质问题。由此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其应当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不符合教育本质的任何做法都是应该抛弃的。
教育要远离急功近利,我们就要办朴实无华的教育,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求真,我们就不能有半点的虚假,也不能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我们要在平凡中见精彩,平凡中见伟大;我们要办平和和谐的教育,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求善,我们就要少一点浮躁、少一点功利、少一点折腾,我们要用淡定的心态去创设真诚的教育环境;我们要办诗意境界的教育,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求美,我们就不能违背教育规律,而去求大、求全、求新、求快。我们要涵养教育的“慢功夫”,放慢脚步,放长眼光,静听花开的声音,去创造生命之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