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
毛泽东会见江青前夫唐纳 瞪大眼睛说了句话
寇安都
20世纪30年代,以“蓝苹”为艺名走红上海滩影剧界的江青,曾经和多才多艺又多愁善感的著名影评人唐纳(原名马骥良 生于1914年5月7日—卒于1988年8月23日),发生了一段曲折跌宕的婚恋纠葛。这场“唐蓝婚变”曾经轰动一时,并广为人知,但唐纳婚变之后的人生际遇,详知内情的人却并不多。
江青接济困顿时的唐纳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身处绝望之中的蓝苹决定离开上海,奔赴陕北。
蓝苹是个不安定也不安分的女人,更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到了延安,她便改名为江青。她曾向别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男想女,隔座山;女想男,隔层板。”可见,她对男女之事,研究很深、颇有造诣。
当她在上海闹得沸沸扬扬、声名狼藉而不得不远走延安时,恰逢贺子珍与毛泽东分居,并离开延安赴苏联治病。这使江青有了一个难得的乘虚而入的机会,仅仅用了不到一年,她便和毛泽东热恋有成,并于1938年11月结婚。
江青离开灯红酒绿的大上海时,唐纳成了《大公报》的战地记者。他在抗日烽火中,沿沪杭线进行了艰苦的采访,并以笔名“罗平”发表了许多战地通讯。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唐纳也随着内迁的人流到达武汉。看到当时上海影剧界群星纷纷汇集于武汉的场面,他提议组织一个附属于《大公报》的“大公剧团”。由于唐纳在影剧界干过多年,人头熟,又有组织才能,因而他的倡议很快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大公剧团”迅速得以成立。导演郑君里、应云卫和演员赵丹、白杨、金山、顾而已等人,都成为剧团的成员。
1938年夏,唐纳写出了抗日话剧《中国万岁》,由应云卫导演,演出后获得了各界好评。就在此时,他爱上了话剧女演员陈璐。同年10月,他们经香港返回上海,不久生下一个儿子。
唐纳虽和陈璐结合,但对蓝苹却不忘旧情。他为陈璐取了个艺名叫“红叶”,据说是为了和“蓝苹”相对;他还写了一首名为《千里吻伊人》的歌词,据说也是为蓝苹而写。
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唐纳离开上海赴重庆。陈璐和他们的儿子则留在了上海,后来陈璐改嫁给了一个盐商。
唐纳到重庆后,曾在应云卫的中华剧艺社工作过,勉强有碗饭吃。但不久因剧社解散,唐纳一度失业陷于困苦之中。他的心境极其苦闷,再次企图自杀但未遂。
此时身在延安的江青,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打听到了唐纳处于潦倒穷困中,于是每月从延安托人捎送10元钱接济他。每当收到这笔钱,唐纳必先从中抽出1元,和其它知交好友聚首“打牙祭”,权当在困难中相濡以沫,苦中作乐。
1944年,唐纳在重庆成立了“中国业余剧社”,自任社长,冯亦代任副社长。剧社成立后,因上座率不佳而很快解散,唐纳又陷于困顿之中。直到抗战胜利前夕,唐纳才凭借他流利的英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受英国驻华大使馆聘用,他进入该馆新闻处工作,由此得以从困苦中解脱出来。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赴重庆谈判。没过几天,江青也借口“牙疼”要求到重庆治病。
毛泽东对江青此行,最初并不赞成。在江青的一再要求下,虽然勉强同意了,但说好了一个条件,即不允许江青在重庆公开露面。
唐纳拒见江青却偶晤毛泽东
不允许江青公开露面参与政治活动,这是延安方面要求毛泽东这样做的。当年7月初,中国民主同盟和国民党的6位参政员到延安参观访问时,其中的中国青年党领袖之一左舜生,曾向毛泽东提出想见见江青的要求,当即被毛泽东婉拒。左舜生对此颇感“遗憾”,他在从延安归来所写的《记民主政团同盟延安之游》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本来向毛泽东提议,要见见他的蓝苹,但毛说她生病,不能见客。7月5日那天,我们离开延安的时候,毛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女儿来送我们,两只活泼美秀的眼睛,看样子似乎和我在战前见过一次的蓝苹有点像,可是蓝苹本人依然没有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当我们的飞机起飞以后,我还是感到这是此行的一点遗憾。”
以上左舜生提到的“一个七八岁的女儿”,确是毛泽东和江青所生。毛泽东带着女儿为客人送行而不让江青公开露面,大概是不愿左舜生回重庆后张扬他和江青的婚姻。
江青到重庆后并未和毛泽东在一起,而是和女儿李讷共同住在张治中的桂园内。此时的江青,心情很激动,特别是当她听到张治中手下的一名内勤说了一句“她比宋美龄漂亮”的赞语后,更是兴奋了好几天。但遗憾的是,她却不能像宋美龄那样在各种公众场合出头露面,无法在记者们的照相机镜头前展现风姿。
江青当然不满意毛泽东不许她公开露面,但她毕竟是一个有强烈好胜心和炫耀欲的女人,在难以公开露面的情况下,她竟然悄悄地背着毛泽东,打电话秘密约见唐纳。不料,江青却未得如愿。也许她还不知道,此时唐纳不仅已从生活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而且在感情上也已另有所爱。据唐纳事后对人说,江青秘密约见他时,他对江青的旧情“已经一了百了”;而且江青地位已经今非昔比,见她会惹事生非。
不过,唐纳虽然拒见江青,却出人意料地见到了毛泽东,而且毛泽东还对他说了一句话。这是唐纳一生中跟毛泽东惟一的一次短短的会面,对于当时的情景,他在数十年后仍然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1984年9月29日下午,寓居巴黎的唐纳与从台湾来访的一位老朋友谈话时,曾经说到:“毛泽东到重庆的那一年,我仍在重庆。有一天,我接到张治中(当时是政治部部长)一张请帖,是在他家里开酒会,说明是欢迎毛泽东。当时我很奇怪,被邀请者何以有我?虽可能是因为酒会后要看戏,但看的是‘平剧’(即后来的京剧——改编者注)又非话剧,无论如何轮不到请我!但我抱着一种好奇心理也去了。当主人介绍我与毛泽东相见时,说:‘这位就是当年的唐纳!’毛泽东一面显得惊讶,一面紧握我的手瞪大两只眼,说道:‘和为贵!’因为我不明了他的用意,支吾而过。”
邀请唐纳参加欢迎毛泽东的酒会,到底是不是有人特意做的安排,人们不得而知。而且,即便对于当事人唐纳而言,也不明白“何以有我”。他之所以去见毛泽东,是因为“抱一种好奇心理”,而且持有请帖,名正言顺。而毛泽东短短一句话,则不仅透露出他略显慌乱和尴尬,也给他留下了另外一份更难琢磨的“好奇”。
实际上,毛泽东的一句“和为贵”,可谓将家事、国事一语双关,既道出了他和唐纳猝遇时的机智和幽默,也说明了他是知道江青以前的情事的。
在和陈璐分手后,唐纳在数年中一直独身,忙于写作。1945年上半年,他才在蓝苹、陈璐之后,爱上了女演员康健。他们一度在重庆打得火热,但在抗战胜利后,不知何故又告分手了。
感情终有归宿
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唐纳又回到了上海。在《文汇报》总编友人徐铸成的邀请下,他辞去了英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的工作,转而出任《文汇报》的副总编。
1947年8月,美国总统特使魏德迈在上海举行记者招待会,唐纳应邀出席。当时,《自由论坛报》的一位女记者引起了他的注意,令他顿生爱慕之情。这位女记者是国民政府前驻法大使陈菉的三女儿陈润琼,她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也很纯正,谈吐非凡,举止端庄,堪称才貌双全。
唐纳对陈润琼一见倾心,而陈润琼却没有很快响应。于是,唐纳开始了一番苦心孤诣的疯狂追求。1949年,陈润琼赴香港工作,唐纳也调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1949年2月,陈润琼去美国到联合国工作,唐纳也随着到了美国。他先在《纽约日报》供职,后又到联合国的一家中文印刷厂工作;1951年,陈润琼前往巴黎,唐纳照样追踪而去。
唐纳如影随形,紧盯不舍,而且每天都给陈润琼献上一束花,同时送上一封用蝇头小楷端端正正写成的情书。这份痴情,使陈润琼深受感动。渐渐地,她发觉唐纳不仅富有才华,而且为人善良,极重感情。1951年,陈润琼终于答应了唐纳的追求,两人在巴黎举行了婚礼。从此,唐纳的感情才最终有了真正的归宿。
在巴黎,这两位记者弃文从商,开起了饭店。从最初的“明明饭店”,到后来的“京华饭店”,再到“天桥饭店”,生意日益兴隆,越做越红火。
唐纳和陈润琼结婚后,生有一女,取名为马忆华,其含义不言自明,乃想念故国之意。
一向重感情的唐纳,不仅对所恋之人一片痴情,而且对生养自己的祖国同样是赤子情深。他后来之所以会离开上海远赴海外,一方面和他对陈润琼女士的爱恋之情有关,另一方面还有一层难言的隐衷。
这层隐衷,在唐纳于1949年2月初从香港写给上海的郑君里的一封信中,说得很明白:“大陆眼看就要解放,实现了我们的愿望,《文汇报》的同仁都是‘青春结伴好还乡’,惟有我是不可以回上海了。抗战时,阿苹曾秘密到重庆治牙,还打过电话约我在‘凯歌归’酒家见面,我断然拒绝了。在我这个方面,已经一了百了……前天我卜了一卦,算命先生说我‘鸳梦重温,凶多吉少’。我信他,我现在很认命,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过阿苹,我曾经为她的出走几乎自杀;也没有一个人比我更了解她,她心狠,她什么都下得了手。别了祖国,别了上海,别了青春,别了朋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一封和着泪水写成的信,倾吐的无疑是唐纳的肺腑之言。事实果然不出所料,后来江青在二十世纪十载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成功步入了政坛登上了“文革旗手”的宝座,随即唐纳的知交好友郑君里、赵丹等人纷纷惨遭江青的疯狂迫害。而唐纳幸亏远在海外,“旗手”鞭长莫及,才使他免遭毒手。
直到“文革”结束后,唐纳才得以多次返回中国大陆,几度重游上海,抚今追昔,感慨万端。不过,他每次回来都行踪隐秘,不在公开场合露面,仅限于走访几个当年亲密的故交好友而已。
缘于唐纳和蓝苹曾经有过的那段关系,身居巴黎的唐纳经常碰到不速之客的造访。就连一位曾被江青视为她自己的“斯诺”、在江青授意下为其立传的美国作家维特克,在得知唐纳隐姓埋名于巴黎的消息后,也难抑心中的好奇和激情,专门两次前去登门拜访,并提出愿以20万至30万美金为酬,与他合作写江青。但维特克的这一要求,被唐纳坚决拒绝了。
曾有海外报纸刊登消息说,唐纳为招徕顾客,在自家开设的饭店二楼举办过江青照片展览。唐纳对此断然否认。他坦诚地说:“我这个人,不但不念旧恶,而且一旦绝交,也是不出恶声的!”
唐纳晚年曾计划写一部自传,为此他曾托人寻找自己当年在济南写给江青的那封长信,以及江青当时写给他的两封信,寻找当年各报的报道。但是他虽然几度提笔,却在未能写出这部自传时便被病魔缠身了。1988年,唐纳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75岁。
——本文转摘自《文史春秋》2008年第6期,作者:高峰,原题:《著名文人唐纳的悲欢离合》。改写者寇安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