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开始日更以来,今天是第27天,除了过年的几天,使用了之前准备的文章,其他几乎是每天根据一个小主题原创写作。今天发现一个不小的问题:想写的内容很多,即主题词很多,但能从中选取变成一篇文章却不轻松。在之前坚持加上自己评论再转发文章的小实验中也有类似的感受,看完后真的没有内容想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先说说今天的情况,早晨起床相对较晚,起来后没有思考当日写作主题。白天看了1个多小时《教育常识》,看完了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在经历这过程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主题浮出,“教育即唤醒”“学习动机”“记忆与行为”“”“内驱力”“教与学”…。
图片来源:http://suo.im/5h0PeH晚上,准备从“动机”的小主题切入,因为前两天听了“东吴同学会”的一期节目:变外驱为内驱,也看了“探月学院”的最新一篇文章:‘学习成瘾’会是大概率事件吗?加之,今天看到《教育常识》的“人性常识”,有相似的内容指向“动机”。
于是,吃好晚饭,再回去看了“探月学院”的文章,又拿出彭聃龄老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大致看了部分内容,可依旧没有清晰的思路。在书中看到马斯洛需求理论模型时,又想转写“自我实现”,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也聊到了这个话题,朋友说的是“实现自我”,他说的是“自我实现”,当时意识到以前并没有思考过这个话题,所以想来写一写。可也没法落笔开始。
最后,就变成了今天这个题目:要写出来时,才发现很多知识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呢?他在草稿纸上罗列了几点:
第一,不用心,也可以说三心二意。不管是在看文章还是看书,并没有真正用心,看一会儿,离开再回来,没有将内容“看进去”,用眼没用心,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取到什么精华内容。
第二,为更新,可以说是功利性。为了每天要更新,会给自己添加任务一般,并非真切的热爱,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理智可以驱使完成,但潜意识并没有跟上。
第三,想太多,可以说是想完美。无论哪个主题,写出100以上的文字,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写作时总想写得更好一些,内容更丰富一些,这就会带来顾虑,一旦没有自己满意的思路和内容,就会想着寻找素材,寻找的时候就会发现新的点,有驱使新的寻找,这样几个小循环,主题就无法确定,素材无法集齐。
第四,不清晰,也就是原来在大脑中,对某一个小主题没有较清晰的小框架。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小框架,没有办法将现有的灵感和零碎素材快速纳入已有的思维框架之下,能快速扩充原来的知识内容,并形成一篇小文章。
可能还有更多的原因,可暂时没有想到,就此停下分析。
说来,这样的日更对自己成长的促进作用第一次发生了,只有要行动、要输出才会发现自己的匮乏。根据以上分析的几点,后续尝试修正和改善,再看效果如何。
孩子的成长,要走出去,看到更多才会拓宽视野,才会反思自身局限;成年人的发展,要多做事儿,少臆想,特别不要贪心所谓的认知升级和思维模型,只有框架模型没有血肉是走不远的。
“3, 2, 1, 停!”你最近有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没有想清楚的,但又感觉想了很多,最好写下来吧,不然想想就只有想想了?
注:
1)为什么在文章里经常会看到“3,2,1,停!”的字眼?原因:提醒你在看他的内容,要想你自己的事情,那是一个启动你思考的信号,可以点击此处查看具体分析。
2)为什么文中会出现他,这个他即作者自己,用“他”是为了尽量较少自我陈述,站在第三人称的视角写文字,以此提醒自己尽可能客观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