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
“我不想再听家里这些烦心事了?但是对于原生家庭我根本就没有选择权。”
闺蜜小玉在电话那头一边哽咽着断断续续地对我说着她跟自己母亲的争执经过。
这样的盎盂相击,或言辞激烈或轻微口角,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了。话题总也绕不开家里的各种烦心事。
此刻,我却万分庆幸小玉开始勇敢地说不了。
小玉是个出生南方县城的小镇姑娘,家里开了一家加工厂,雇了五六个员工,规模不大,但也足以使全家温饱不愁,算是小康家庭。
她想要的东西,父母也都会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去满足。
小玉一直按照父母的期待按部就班地长大,按照母亲说的“好好学习,认真念书”,凭着她处处要强的性子,学业上从不甘落后,作为镇上的尖子生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顺利考上北京的重点大学,接着再读硕士深造,俨然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可能这样的家庭已经超越了这社会上的大多数。
从小镇走向县城,从县城再走向北京,跳出了四方天地的小玉却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愈加不满。
有人也许会指责小玉不知足,身在福中不知福。
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她渴望家庭的温情,更害怕面对喜欢抱怨、爱乱发脾气的母亲和沉默少言、常不在家的父亲,还有家里数不清的琐事、父母频繁的争执。
在小玉记忆中,曾引发父母烦忧和争执的琐事太多了,譬如厂里哪个员工突然撂挑子不干了,母亲就得火急火燎地顶着太阳,举着招工的牌子在乌烟瘴气的劳务市场站上大半天,回家吐槽这一上午有多么不顺心。
譬如每年到了年底,父亲总会忙着去各个买方家里催债,时常赶不上家里的饭点,甚至还急得上火长口疮。
譬如突然有同行故意压低价格,破坏市场行情,恶性竞争导致家里货物滞销了。
Chapter2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回想起上大学前的十八年人生轨迹,几乎是按照父母的希望走过的,或者说是为达到父母的期待而活着,很少有自我意识。
小玉从小便心思敏感,小心翼翼地察觉着周围人的情绪,看着父母的眼色说着讨喜的话。
如果父母和颜悦色,她也轻松自在地说说自己在学校的小趣事;如果饭桌上父母为工作上的琐事开始大声争执时,她会食不知味地迅速吞下碗中的饭菜,轻手轻脚地离开餐桌坐在一旁小凳子上等父母吃完饭后,再娴熟地把碗筷收拾干净。
而在她心中能换取父母舒心笑颜的是她优异的成绩报告单,父母跟亲戚朋友说起那份骄傲和自豪仿佛暂时洗刷了一切琐事的烦忧。
小玉心疼父母劳碌辛苦,对于当时年纪尚小的她而言,除了在节假日帮家里做家务,就是不断取得好成绩来换取父母的开心,为这个时常充满争执的家带来一些快乐的元素。
直到她初次离家去北京求学,周围环境的一切新鲜却陌生。
从小河潺潺的南方小镇到车水马龙的北方都市,从温情却琐碎的熟人社会到疏离防备的陌生人社交。
生活习惯的差异、背井离乡的苦楚让小玉一时不知所措,大城市处处有从未见过的东西,时时在发生着闻所未闻的事。
小玉很恐惧甚至有些抵触,但一向性格要强的她不愿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局促。
习惯性地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与周围人交往却不交心,合群又疏离。
在同学面前她是友善合群的朋友,在老师眼中她是乐观积极的学生。但她其实内心敏感又孤独,缺乏安全感。
在那次毕业聚餐散场后,小玉对我说起过,每当人群熙熙攘攘,万家灯火时她会觉得这个城市与自己的关联太少太少,个体渺小的就像一粒不起眼的尘土,生命的意义让人琢磨不透。
相对于罔顾自我、周全讨好的自己,她羡慕周围其他的个性鲜明敢爱、敢恨、敢说不的女孩儿,那样的鲜活明媚,恣意畅快。
她想要改变!
我知道,小玉开始审视那个压抑着的自我了,这是一种触及实质的改变……
Chapter3
无条件地做老好人,确实彼此都太累了。
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可能很多人都有过不自觉地讨好他人的经历。
为了维护工作氛围的和睦,即使自己很忙也爽快答应帮同事完成工作。
在团队中害怕得罪人,害怕被注视,不敢提出要求,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在朋友面前流露出坏情绪都觉得是一种罪恶,担心他人看到自己负能量、脆弱的一面。
在异性面前不敢坦诚地表明自我的需求……而感性细腻的女性更容易陷入讨好型人格圈。
讨好型人格看似人畜无害,一团和气,但实则伤人害己。
压抑自己真实喜恶的委曲求全,长期忽视自我感受,迎合他人的期许,便会变得麻木、茫然、卑微。
在短期浅交中可能很容易给他人留下友善、好相处的第一印象,但在长远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却容易于无形中情感“绑架”对方。
在讨好者的潜意识中就是要满足他人的需求,但他们心中深层的动机是渴求得到对方的认同和关爱或是等价的付出作为回报,而并非无偿的予取予求,同时讨好者希望能获得对方的主动回应。
但讨好者过度的敏感和刻意的同理心很难得到他人第一时间的觉察和反馈,便会陷入“只有我对你更无私地讨好,你才能深受感动并给予回应”的死循环之中。
把自我狠狠踩在了自己脚下的人,会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在你的世界里你不自觉地被限制了。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人公松子是个典型的讨好型悲剧人物,“生而在世,我很抱歉”。
从小父亲就偏爱体弱的妹妹,松子就故意做出鬼脸来讨好父亲,只为博得一个微笑。
童年缺失的宠爱和日益不满的渴求使松子成长为典型的极端讨好型人格。
她渴望被爱,渴望尊重,却爱而不得,尊严尽失,最终郁郁终生,孤独地死去。
Chapter4
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社交媒体时代他人的评价被无限放大,更易陷入讨好型行为。
化了妆、花了近一个小时认真修图、悉心配文后发送的朋友圈,期待得到他人的点赞,一旦评论里出现了不和谐声音就会郁闷、难受很久,甚至立刻删除这条朋友圈来挽救形象。
但这个迎合他人、刻意讨好的自己是真实的吗,是自己期待和喜爱的自己吗?
适时放逐自我,回归独立本我。是甩开讨好型人格的第一步。
九岁出书、年少成名的蒋方舟曾分享自己治愈讨好型人格的经历,没有工作,不会日语的她将自己放逐到东京街头,在一个没有任何社交关系的环境中,远距离的审视自己的生活,不必顾及他人的期待,彻头彻尾的只做自己。
一段时间后,她讶异于自己的改变,甚至因为自己敢于在提出无理要求的前辈面前严词拒绝而惊喜不已。
她终于不再是谨小慎微的那个她,撕掉了别人眼中完美的天才作家标签,她是遵从本心的真实自我,她只是蒋方舟。
与世界交手本就不容易,何必处处委曲求全。
不必将他人的看法凌驾于个人意识之上,也无需害怕一旦拒绝便会在彼此心中无法愈合的伤痕。
给自己设定底线和原则,并严格遵从。
如果始终以他人的喜恶作为自我评判的标准,等于把中害自己的刀柄亲手递给了他人。
个体的意义不是找到的而是主动赋予的。
坚定和自信是个体强大的开始,才华和能力我们最足的底气,与其费力讨好别人来获取认同,不如勇敢的向世界亮出爪子,用真才实干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他人心甘情愿的拜服和赞美。
去发掘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展露出个性中的棱角,散发你独特的锋芒。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周围已经悄悄聚集了一群跟你气场相近志同道合的朋友。
最后分享蒋方舟的一句话:“我一直觉得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价值,在他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他有可能显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弃了去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我觉得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
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因为我觉得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好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