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事》是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之一,然而它却不独写爱情,而是拓展到日本明治时期里,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命运上。主人公爱情的痛失、弥补、追求、最后只得到痛苦的过程,吸引读者也影响着读者的爱情观,但愚认为这只是表达一个更深刻主题的手段。
在西方文明重压下的日本,每个知识分子都充斥着对现时代社会的不安,但困于生计,无暇顾及。而当他们面对深陷生活牢笼的现实,人与人之间情感也不再真实。但在这个社会依然遵循自然去行动,去生活,去追求真爱,这样的做法是否可取呢?夏目漱石将其讨论成一部长篇小说《后来的事》,最后给予读者最大的绝望。
代助是一个无生活热枕的人,即将步入中年,却仍然没有伴侣,没有工作,毫无成就。他是一个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在上流社会的人。他至今毫无作为的原因是他看穿了日本社会的阴暗面,熟透了西方文明重压下日本社会的人情冷淡,以及人们道义欲的崩坏,于是选择消极避世,终日在文学与音乐这里打发时间,沉浸在上等人的生活里。
平冈与代助一样,是个知识分子,但与之相反,他忙于为生计奔波,逐渐忘却自己年轻时的身影,身陷世俗的圈子了。代助和平岗曾是挚友,但在见面时已经难再交心。不得不承认他们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最后,平冈将代助与三千代的关系告诉了代助的父兄一家,致使代助被迫入世,这样的结局其实不显唐突。我们很容易可以将平岗失业,生活窘困,不得代助父兄帮助等情况,与他这次告密行为联系在一起。这个行为对平岗的生活是绝对有益的。这就是落入世俗道义欲崩坏的知识分子。代助最后也将与他一类,因为他最终被断绝物质来源而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了。
这是我读出的第一层关系,平冈与代助再会后的友情是被物质生活所左右的。
代助的富兄都是企业家,不难理解,他们身为企业家,是必须舍弃部分人情道义的,这也是代助轻看父亲的原因——并非严守道德的人,却大谈国家社会和责任。父兄一家都是催促代助结婚的人,但父兄嫂三人对代助结婚的目的都是不同的:嫂子只希望他成家,兄长希望他有所担当,父亲则希望与乡下地主的女二联姻来加固企业的基础。当然主导婚事的是父亲,确切地说是利益。
很明显,这绝非代助的本意,这场婚事被物质生活所左右。
三千代在年轻的时候已经和代助亲密起来,但最后听从代助嫁给了不爱的平冈,硬着头皮接受现实的她,依然诚心祝愿代助的爱情和未来的生活。事实上三千代与代助从未忘记彼此,在重逢后更是重燃爱情。代助最终也决心遵从本意,弥补错失的爱情。三千代的形象是善良、热诚、坚强的,她真正抱有死的预想和代助在一起。
这是代助与三千代的爱情是完全自然而发最合乎情理的,不受物质所,影响
到此为止,小说出现三段关系:代助与平冈、代助与三千代,代助与父兄,只有代助与三千代的关系不受物质生活、利益关系的影响。然而就是这样美好的爱情关系,与另外两条关系不可相融,这段爱情损毁了平冈的荣誉,破坏了家族的利益。最后即使代助下定决心为三千代负责到底,三千代也已有死的觉悟来与代助相爱,这场爱情还是不得善终。可以说,这个悲剧与父兄、平冈都脱不关系,甚至说这个冷漠的社会就是导致这个结局的最大推手。
这是个怎样的社会呢?在下没有深入了解,只是通过夏目先生的多篇作品管中窥豹,但我们从知识分子的堕落可以看出来。平冈为生活奔波,流于世俗,以至于做出卑劣的行径。寺尾为了稿费,可以把工作职责置于次位。另一个大学同学,也屈服于乡下父亲的命令,放弃闯荡东京的愿望。没有人可以根据“自然”行事。这是那个社会对人残酷的束缚,代助是无法逃离的,无论他怎么选择?他也不能按“自然”去生活,而要接受堕落的劳动,知识分子自由的思想和意志是不得施展的。这也正是那个社会的矛盾,知识分子接受着思想解放的教育,进入社会后,再由社会将他们已经解放了的思想重新束缚。即便这样的结局冷漠无情,但是却无可奈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完全由真情而发的情感和行为,最后会带来的是像代助一样的下场。
在小说中我的确读到了一句点题的话,是代助下定决心从此以后为三千代负责时的心声。在此,“后来的事”指代助找回本心,顺从“自然”去追求三千代,为三千代负责一事。小说最后也没有提到三千代的病情结果,还有代助找工作以后的事,但小说已然告诉我们,代助是决心对抗父兄、对抗平冈,甚至对抗社会的。后来的事所指更深的含义也许就是代助这个个体为了三千代而对大环境的抵抗,也可能是代助这个先进知识分子的堕落史,无论如何,万变不离批判的主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