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身处一个VUCA的时代〔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变化特别快。
这种瞬息万变的环境就要求每一个不愿意被时代抛弃的人拥有超出常人的学习能力。所以,正所谓“学习学习再学习”(第一个和第三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现在更符合我们时代潮流的做法,并不是把80%的精力用来精进一两门具体的技术,而是把80%的精力放在如何提升学习能力这件事情上。
要怎么做才能拥有远超常人的学习能力呢?一共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帕累托定律的二次方提升认知。
那什么又是帕累托定律的二次方呢?
帕累托定律讲的是80%的结果来源于重要的20%;那么在此基础之上,再来一次帕累托定律,80%中80%的结果就来自20%中的20%,即64%的结果来自4%的内容。
我们现在提升认知的途径有三种:
1.通过参加培训班,培训班的时间交付是线性的,我们很难只花4%的时间去了解64%的内容,更何况路上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2.收听知识付费类的内容,知识付费类的音频内容可以使用平行时间,让你边做其他事情的同时边学习,可以高效利用时间;
3.阅读图书、电子书,尤其是一些支持全文检索的电子书(微信读书支持),可以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迅速找到你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真正实现只花4%的时间了解这个知识点64%左右的内容。
第二步,用知识IPO进行内化。
古典老师在《跃迁》这本书里提出了高效内化知识的方法,叫作知识IPO。
I指Input a question,即输入问题。
你要学习的知识应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假如你转岗到一个全新未知的领域,比如营销事业部,你需要去快速了解营销领域里最前沿的内容,当下在你所处行业的营销领域遇到的高频问题是什么,有一些什么业界知名的营销案例,有没有相关案例的拆解。这样做能带给你足够的学习动机,让你在短时间里熟悉大量有关内容。
P指Problem solving,即解决问题。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还是以转岗进入营销事业部为例,在寻找了一圈以后,你发现在传播学、心理学方面,存在大量解决当今问题的方法,比如拉新、留存、促活、转化的解决方案。
O指Output,即输出产品。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当你花80%的精力有针对性地对20%的具体问题做研究学习,并产出自己的“产品”,你的学习速度就会高出身边80%的人。
第三步,躬身入局,寻求反馈。
比如在营销方案中,A/B测试就是检验哪个解决方案效果更好的一种方式。例如:两张弹屏海报,都是根据损失厌恶的心理学机制设定的。其中A海报的文案是“限时7折”,B海报的文案是“7折,最后4小时”。分别随机投放到各1000个目标受众用户池里的反馈显示,B海报的文案转化率是A海报的5倍。
格力的广告语占领了用户的心智。因为格力电器在早期几乎占据整个空调市场,又有“好空调,格力造”“格力,掌握核心科技”等深入人心的营销口号,这就让人们在购买空调的时候第一个就想起格力,而不是其他品牌。
理解帕累托定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鉴别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20%。
复利效应虽然不是由巴菲特提出的,但却被巴菲特广为推广,成了许多人追逐的方向。
在巴菲特83岁的时候,他的财富已经积累到了585亿美元。但你可能不知道,在53岁时,他的身家仅为6.2亿美元;在33岁时,巴菲特的财产只有240万美元;而在他21岁时,青年巴菲特也和普通青年差不了多少,只有2万美元而已。
巴菲特99%的财富几乎都是53岁以后才获得的。而巴菲特在漫长的前50多年里,财富的积累速度并不比普通人快多少,甚至在他44岁那年,财富还缩水了45%,减少了1500万美元。
因此,巴菲特总结自己的经验: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复利效应启动的前提是“利滚利”,你的进步(或退步)也必须同时纳入你要持续增长的部分里,才能形成“很湿的雪”。
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不一定总是这样,很可能你这次的投入增长和另一次的投入增长并没有什么关系。
比如你是一个网约车司机,劳累了一天,赚了1000元,感觉收获还不错。但今天赚1000元并不能保证你明天就可以再多挣10元。所以,诸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这类很难产生附加价值的工作属性就不是“很湿的雪”,而就算眼前存在供给不平衡的短期红利,即使短期能赚得再多,也无法产生复利效应。
我们把这类“一次投入,一次产出”的事情叫作“单利工作模式”,与之相对的则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复利工作模式”,这类工作才是真正的“很湿的雪”,它的黏附性能让你的每一次投入都大概率地产生额外的价值。
比如写作。自从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后,文字的边际成本(多生产一份的额外成本)就变得很低;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一篇公众号文章只要随手转发分享,写作生产出来的内容就可以跃入更多读者的眼帘。而且现在多媒体发达,一篇内容不仅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如果内容足够好,还很可能会被以音频为媒介的有声书讲书人看上……
多边网络效应由多方决定。
比如今日头条上的读者和作者。如果读者看来看去都是一些老内容,读者很可能不久就对这个平台失去了兴趣;而如果作者写的文章阅读量老是上不去,那么作者写作也就没了动力。读者和作者的数量是一个此涨彼涨、此消彼消的过程。
这中间存在着一个临界点,一旦读者和作者的数量同时突破了这个临界点,两者都会自动增加,这条护城河也会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宽。
证券基金无论是股票还是基金,在国内可都有“7亏2平1赚”的说法。也就是说,在股票基金投资市场,70%的人亏钱,20%的人不赚不亏,而只有10%的人才真正赚到了钱。
任何指数型增长都逃不过一个规律:刚开始增长得并不快,甚至是“很慢”,而一旦增长曲线到达某个拐点,后面的增长就会越来越快,进入激增阶段。
个人成长复利也是一样的。
一开始因为你的底子薄,所以就算以10%的增长速率来看,第2个时间周期也只不过把1变成了1.1。
但随着你在“一个方向”上持续做功,1.1在第3个周期会变成1.21,在第4个周期会变成1.33……在第20个周期会变成7.4,在第30个周期会变成19.19。
虽然现在的你并没有达到“金点”、跨越拐点线,你感觉“昨天和今天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眼前的进步看起来也更像一条平行于X轴的横线。
但正因为你已经理解了第30个周期甚至“更长期”的价值,这就能帮助你拥有更强的心理正能量,在每天缓慢的进步中不急迫焦虑,用日拱一卒的速度去迎接未来必然会到来的功不唐捐。
没错,复利效应,别停下,慢慢来,才会比较快!
——《熵增定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