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洞察,不得不提的就是格雷厄姆·华莱士,他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共同创始人之一。他在1926年出版的《思维术》是第一本现代意义上关于创造性思维的专著。
其中“控制的层次”这一章,他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以及验证阶段。时至今日,这一模型仍然是该领域用来解释创造性思维的工作原理应用最广泛的模型。
但是加里·克莱因在《洞察力》中提到了更为全面的模型(见下图)
一土王读书笔记
他认为寻找洞察力的办法有两种。
它们源于不同的动机:一种是为了摆脱困境,另外一种则是为了反思传统观点。
触发两者的事物不同:一种是在寻找错误前提的时候被触发,另外一种则是在遇到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时被触发。
它们所需要采取的行动不同:一种是要改变某些错误的前提,另外一种则是在薄弱假设的基础上,探究为什么会前后不一致。
当然,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共性。它们都是破坏性的,因为我们不能舒舒服服地固守旧的思维了。相反,我们必须调整最核心的观念,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固有的认知和锚点,同时还得修改其他一些观念。
这两种不同的洞察力获得方式,也会带来某些类似的结果。我们会因此改变我们的认知,我们有时候还会意识到,我们可以采取新的行动,对于局面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另外,对于事物的感知以及对于追求的目标,都会发生改变。
因此反观格雷厄姆·华莱士的模型,他把洞察力当作摆脱成见和突破困境的出路,即急中生智道路。那些强调把观点组合起来的研究者,其实用的是相互联系的方法。
此外,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洞察力就是重构问题或者重建人们的思维方式,他们其实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方法。其实他们的观察都对,人们获取洞察力的方式不同是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情景下并有各自擅长的处理经验。
一土王
2017.07.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