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向日葵画家》区别于以往梵高传记的内容,用66封书信,77幅画作与其平生无缝对接,用丰沛的内容揭秘了梵高的一生……
繁星点点的月夜,波光粼粼的清河,绚烂盛放的向日葵,忧郁孤傲的鸢尾花,紫暮云中的柏树,金色勃勃的麦田……映照在湛蓝眼眸中的孤寂、彷徨和烦躁不安的喧嚣……
这是他的世界,热爱过,痛苦过,挣扎过,义无反顾地燃烧过。把狂热倔强的灵魂,奔放不羁的激情,清澄果断地宣泄在纯粹迷幻的浓墨重彩中。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
他是文森特•威廉•梵高:我感受到的,是我看到的,我看到的,让我心醉神迷!
1888年12月,梵高给自己最亲密的弟弟提奥写信:‘’我给妈妈画了一副肖像,我不能忍受照片中无色的单调,我按照我对她的记忆添加了色彩。"
梵高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件事,这世上最普通的、却令他梦寐以求的:得到父母的眷顾青睐,得到家人的温情敬重。
梵高家族值得骄傲的历史,就是追求金钱或追随上帝的历史。作为家中长子,文森特•梵高被寄予光耀门楣的厚望。然而这个遗传了母亲的粗犷外形、狐疑眼神、艺术品味和忧郁人生观的儿子,不善言辞、敏感易怒,渴望友情又处处与人为敌,纵然心中万千波涛,却无法自食其力。
他是敏感古怪的寄宿学生,疏离固执的画廊学徒,忧郁愁苦的青年教师,他是狂热自虐的传教士,偏狭执拗的落魄画家……他始终未能得到父母的认可,未被他人理解,被社会接受;他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呼唤,他声嘶力竭的呐喊,都没有得到回应。
他在挫败沮丧和自我怀疑中挣扎,在取悦他人和追求本真中徘徊,在告别过去和重塑自我中抗争。他其实一直是自己的敌人,一生都在和另一个冲突矛盾、内疚自责的自己战斗着。
文森特•梵高,在27岁时拿起画笔,决定成为一名画家,做一个艺术的传教士,慰籍他人,亦抚慰自己。
我梦想绘画,我画我的梦想!
言语,从来不是他擅长的交流媒介,也无法让他和一个缺乏色彩的世界辩解,流动的有生命力的色彩,才能。
在他十年的艺术人生里,梵高画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35幅自画像,11幅向日葵,众多的星空、麦田……但他从未被成功垂青过。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他众叛亲离、孤独绝望,名利皆空、情爱亦无,只留一生未竟之志。
他才华异禀,是个天才;他敏感脆弱,是个病人。他被世人当成疯子,却被后人称作天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