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间小虫》时,我习惯性地去封底看“上架建议”,结果没有这一项。而在版权页看到的则是:昆虫-普及读物。
如果这本书也算普及读物的话,那可太高大上了,理由有三:一是作者王宏超为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美学史;二是出版社为中华书局;最重要的三则是其丰富、有趣的内容。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10349/6e7557d4276e52b0.jpg)
对于虫子,我算是比较熟悉的了,在读书和工作中我饲养过的昆虫就有近十种,包括本书中所写的蚊子,我所编写的科技著作中也有本书涉及的虱子。
但是本书是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和古人生活美学的角度来介绍虫子,与虫子有关的生物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美学等内容融汇一炉,虱子、蚊子、萤火虫这些原本普普通通的小虫立马让人类宏大的历史迸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
在本书所讲述的虱子、蚊子和萤火虫三者中,以萤火虫的篇幅为最少,然而也最具浪漫色彩。因为萤火虫于人无害,囊萤夜读更是古代读书的佳话,古人称呼萤火虫的夜光、熠耀、景天、宵烛等名字也多富有诗意。
而关于萤火虫的来历则更体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博物学知识传统。西方偏重科学精神,中国则多为传说与猜测。比如《礼记·月令》有“腐草为萤”的说法,类似的化生更是比比皆是:燕雀为蛤、虾蟆为鹑、蚕蛹为蛾等。
蚊子的篇幅居中,由这部分内容可知古人对蚊子全无好感,不知它除了吸血、扰眠的害处之外,还有何存在价值。
古代不少诗词、画作记录了蚊虫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以及人们对蚊子的态度,各种驱蚊手段的介绍则显示出历史上人们与蚊虫斗智斗勇的纠缠。而“舍身饲蚊”的典故尤为有趣,古代文化中有不少这类似是而非需要警醒的内容。
关于虱子的篇幅占了全书的一半,内容也最丰富有趣。虱子与人伴生的历史更久,也更难防治。但是就“扪虱而谈”这一点来说,其他小虫均无此等倍受抬爱的殊荣。
世间的普通生物,一旦进入了文艺的天地,便有了别样的动人之处。形容射箭技艺精湛有“穿杨贯虱”之说,张爱玲在《天才梦》中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透彻得令人绝望,虱子吸噬人血更是常被用来讽喻吸刮民脂民膏之流。
对小虫的认识与感受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观察微虫世界,也借此反观自身。
《人间小虫》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虱蚊等小虫的知识,更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在精神、文化与审美上孜孜不倦的追求。
小虫世界里有大天地,也有大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