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热热闹闹的日子慢慢到了。
放假的这些天里,人们更多地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即使不能和家人相守,也会约三五好友,共同欢度这个一年中最盛大的日子。这是个“习俗”——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习俗?
西方也有类似的节日,或者家庭一起,或者人们盛装走在街头,用美好的色彩和微笑,相互祝福。
为什么人类有这样的习俗呢?
团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群体对个体的意义何在?
说到底,人类是群居的生命。我们不是靠个体的强大,而是靠着“群体性”成为地球的主人。所以这个群体性,非常的重要。
人类有群体性,并不意味着就有“群体”,就有好的群体,就有幸福的群体。但我们在内心中,总是渴求幸福、和谐的群体——可以是家庭、企业、或者国家。
怎样建设幸福群体?
我们怎么去建设这样的一个“群体”呢?回答这个问题非常困难。所有的人文学科,都与这个目标相关;我们学习《论语》,其中自然也包含着这个目的。
我们无法学习所有的学问:即使我们好学积年,也不可能学完所有知识,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学习诸多的学科,然后才去建设家园,这更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我们,每个人都怀揣着幸福的愿望,从何处开始行动,去建设幸福群体呢?从“知人”开始。
为什么知人是幸福的基础?
先从人类的发展心理学讲起吧。
每个人,年幼的时候,都是“个体”的。我们通常认为,我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别人看到的世界;我能听到的声音,别人也同样听到;小孩子会认为他们的想法,父母应该知道,诸如此类。
事实上 ,小孩子是“不知人”的,他不知道别人听到的、看到的、体验到的、想到的,具有独立性、独特性,会和自己不同。
有一个著名“三山实验”:孩子看到眼前的山的场景,他会认为每个人和他看到的一样,他很难理解,别人为什么和自己的想法不同。
三山实验小孩子“不知人”,某些成年人也“不知人”。
因为很多成年人,并没有认真去思考、去理解别人。只有认真去思考,去理解别人,世界才真正地展开了。否则虽然世界很大,但只有我们“一个人” 。
我们不能理解别人,就会碰到非常多的“不得已”。从我们认真地思考、理解别人的时候起,两个人的关系才真正开始建设。而建立两个人之间良好的关系,就是“仁”。
从知人到仁
仁就是“人 + 二”,两个人的关系。
为什么这样定义呢?简单地说,人虽然有复杂的社会关系,但最初是从最简单的“两个人的关系”发展起来的。这两个人的关系,可以是父子、母子、夫妻、亲子、臣属等等。无论哪一种关系,真正建立起来的话,推而广之,都会有利于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
这一章,孔子强调是知人。强调的是破除以自我中心,而能体谅别人。
知人是道德的种子
通常,我们能够考虑到别人,但考虑到别人不等于理解别人。
比如父母总是会考虑孩子,但有多少父母真正理解孩子呢?我们说能够考虑到别人,通常还是从自己出发而考虑别人的——自己还是那个中心。而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非常不容易。
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是道德基础,人类的道德是慢慢培养出来,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比如说,王阳明讲人类有“良知良能”,这良知良能,按照今天说法,就是“善意和潜能”。良知和良能,善意和潜能,它本身不是道德,而是道德的种子。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实际工作,用心培植才能够成长、壮大,逐渐坚固,进而成为一个人的品格。
知人,从身边做起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有很多解释。我们只从一个浅显的方式来理解它。每个人问自己的初心,都不会想为害、做坏事吧?但事实上,家庭中、企业中,在我们的身边,却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可以称为”坏事“的事情。
我们从自己可控的范围(比如家庭,或者你是管理者,企业家)内,开始着手。如果真能够理解别人,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我们的生活会不会更好一些,更如意一些呢?
知人真的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