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碎语

作者: memoryz | 来源:发表于2022-07-18 22:38 被阅读0次

    中国人打招呼常以“吃了吗”作开场白,这是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对食物的崇拜。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食物在中国人眼里,是生命,更是国运。一句“吃了吗”,蕴含的是千百年来国人对于饥荒的基因恐惧,也是中国庞大人口的共同心理。

    可是,关于这句流传千古的开场白,我却想做个粗野的论断,也许用不了多久,这句开场白就要“改朝换代”了。

    据中国睡眠研究协会统计,2021年,有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的失眠障碍率高达38.2%。 “失眠”似乎成了当代国人最新的共同焦虑。不过,与其说共同焦虑,不如说是共同恐惧。

    要了解失眠,首先得知道睡眠。

    睡眠,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身体在休息。白天活动的四肢、五官等人体器官,像运转的机器一样,不停地工作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损耗,而休息就是降低机器损耗率的一种方式。白天工作晚上睡觉,也是人类的长久发展出来的共识。

    在互联网、智能手机发明之前,或者再往前推,在电灯发明出来之前,人们对于白天和黑夜有着清晰的认知,身体也对黑白的界限高度的敏感,失眠一词在遥远的岁月里是不存在的,它最早是来源于阿特米多鲁斯的记载。阿特米多鲁斯是西方最早的释梦人之一,他在公元二世纪撰写的著作《梦诠》首次提到了失眠一词。

    于是,在随后的千百年里,失眠开始作为一种特定的病症进入了大众视野。可有趣的是,我们常说吃饭睡觉是乃人生大事,既然有失眠的说法,却为何没有失饭一说呢?关于人的胃口不好倒是有很多说法,譬如食不甘味、食不下咽、食欲不振等等,但却远远没有失眠的这个“失”字那么严重。睡眠是人的生物本能,失去了睡眠等于失去了一个生物的本能,这该是多么可怕!由此可见,老祖先发明出失眠一词,是比“吃了吗”蕴含着更深重的死亡焦虑。

    因为睡眠的状态就如同一个人死了的状态一般,倘若失去了睡眠,就连“死了”的能力也都失去了,这难道不比没有胃口更可怕吗?

    正是带着这种对死亡的恐惧,让失眠成了国人心中最痛苦的折磨。躺在床上,越是想着睡眠的重要性,大脑就越是像永动机一样,转个不停;抑或是如一口被戳开了无数个洞口的泉眼,那些细碎的念头都从这洞口里涓涓不断地流出,甚至都来不及抓住它,它就悄悄地飞快流走了。

    作为一个物质时代的现代人的我,如果说一点儿没染上失眠的恶疾,显然不可能。只不过相较那些无论置于何种场景下都无法入睡的人,我相对比较幸运,只会在特定的场景下辗转反侧,难以安寝。仔细回顾我那些失眠的重大时刻,都是事关人生重要的抉择。譬如高考,譬如工作,譬如定居城市的选择等等。在那些心神不安、坐卧不宁的夜晚里,我做出一个个艰难的决定,这些随机的抉择,如同大富翁棋盘上的一次次骰子的旋转,每走一步,都指向了我的现在,也将继续指向我的未来。

    如此事关重大,我怎能不失眠?

    而那3亿失眠的国人,想必也正在经历着和我一样的挣扎和抉择。在这个庞大的失眠人口里,他们的每一次抉择,都被累积在一起,足以构成对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重大影响,如此一思量,失眠就成了和“吃了吗”一样,甚至比“吃了吗”还顶重要的国家命题。这也就意味着,问候睡眠的的开场白很有可能会成为新一代国人的新开场白。当然,如果失眠这一问题,能被彻底治愈,那就另说了。

    王蒙在《睡不着觉?》中有这样的观点,他提到睡觉和吃饭一样,是稀松平常的事,不要把睡眠看的太重,更不要常说自己失眠。这样的观点带有一些唯心主义的色彩,看不见就不存在,还有一些庄子的逍遥和佛家常讲的“不执著”。可是,话虽这么说,要做到却属实不容易。要不然,中国的土地上就到处都是道家、佛家、还有王阳明心学的研究专家了。

    不管如何,我还是希望我这种粗野的判断,只是粗野而已。不然试想一下,以后人人见面,都要问一句,你昨天睡了吗?这该是多么恐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失眠碎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gd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