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

作者: 意如水墨 | 来源:发表于2023-10-22 18:53 被阅读0次

    文/意如水墨

    大年初五,迎财神

    财神迎到哪里了不清楚,迎来了五台山广化寺门被踹 ,天还没亮佛门被踹的哐哐响,佛祖被迫营业。

    大年初七,一睁眼

    福建净峰寺扫码烧金上热sou,与时俱进,烧香变成扫码了,寺院没有烟火气,只有weixinzhifubao。

    大年初八,还没到

    不知道还有什么事会上热搜,但这样的事儿一年不会太少。

    香客拜佛要把佛门暴力踹开,寺院把烧香数千年的传承人类活动改成直接扫码收钱,什么时候佛门如此包容,可以乱来了?

    年前

    我打算写一篇关于佛教的文章梳理一下内心对佛的认知,并把这一动作跟圈子里已出家的故友聊过,迟迟没有动笔,我并不打算查阅有关资料,也没有咨询别人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题,禅理有时候太深奥,跳出来站在门外看门里面有时候也许会更清楚一些,用一个普通人多年来接触到的佛教信息总和阐述佛在普通人心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以答故友。

    人生多年,不同城市我曾去过不同的寺院,有的恢宏气派,有的幽静雅致,有的梵音袅袅,有的寒江独钓,有的寺院进去烧烧香吃吃斋饭,看看塑像人物造型、画栋飞檐的艺术,荷池鱼戏的格局,还有很多是不对外开放的修行道场,只能远远的望望泛着青气的庄严宝刹。

    我从小生活在北方,北方人的传统是信奉道教人物,三圣母二郎神雷公电母土地公,香火最盛的是当地小众的神话传说人物,有名有姓有尊号,当地都流传着此神成神的故事经过,一般都是有特殊的际遇,死后成神羽化飞仙。我们当地对神话人物统一的敬称有两个:佛爷、神。

    当地也有知名寺院,但往往跟老百姓的生活无关,我们所认识的和尚寺院佛陀都来源于影视作品,那时候《少林寺》这类电影在黑白电视年代比较卖座,还有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的民间故事演绎成秦腔加持,“少林寺”三个字就是我们对全世界寺院的认知名,以为全天下的寺院都叫少林寺,以为少林寺的功能就是练武术的地方。

    我平日也会看一些闲书,佛教类的文学作品、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寺院里的宣传书、历史类书籍里面涉及佛学佛教的都粗略看过,大乘佛法小乘佛法、释迦牟尼、迦毗罗卫国等、达摩、六祖,鉴真、不空等传记也读到过。

    以上种种的汇总集成我对佛文化的认知构成。以下便是我心中的佛。

    不管是神是佛,小时候的认知它们离普通人太遥远,是很崇高且神秘的存在,对它们只有敬畏之心,并无他想。

    长大后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它们都会渗透在你的生活中,跟天津人一起盘手串,跟广东人一起献佛茶,跟福建人一起听心经。爬山烧香,磕头作揖,念珠的颗数含义,开光与否的区别,左进右出迈哪条腿,菩萨跟佛的区别不经意间都变成知识了。

    传统观念所致,从小便觉和尚尼姑都是出世之人,修行之士,思想上高人一等,他们不理俗世断亲绝友只为能到四大皆空的境界。随着阅历的增长,尤其看了冯梦龙跟凌濛初的作品之后,大致理清了古代和尚尼姑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因古代女性行动的受限性,寺院、尼姑就成了男女私通的桥梁,也传出不少假僧宣淫的道场。给人们留下了很不好的反面影响。

    现代的寺院也分门别类,有钱的香客自然能跟寺院主持名僧喝茶论佛,普通人进去流水式的瞎逛,有些寺院转一圈出来都碰不到一个和尚,我去过的寺院也不少,截止目前我还无缘得见过真正苦修之人,或者现场听哪个和尚谈谈佛法。

    有些寺院虽然离我们很近,但又离我们非常远,近是地理位置,远是中间隔着一界之线,线外是红尘线内是佛国。

    普通人有很多自称信佛的,各大寺院并不乏人潮攒动,但心理各不相同,大部分人是从众心态,人家拜佛他也拜,拜了总比不拜强,万一有收获呢,于是就有很多浩浩荡荡拜佛队伍。

    这些队伍极大部分人跟佛是做交易心态,我给你烧香,我给你投钱,我磕头臣服于你,我给你捐功德,你要给我好处,保佑我平安保佑我发财,保佑我娶得美貌妻嫁得如意郎,保佑我心想事成诸事顺遂,事成之后还有报答,换个说法叫还愿。

    为了跟佛做交易能脚踹佛门拳打路人,赶在初一十五烧头香。

    还有一些人是贿赂心态,做了违心缺德之事作奸犯法之举,事后怕得到惩罚报应,或是已经祸事临头,特此来贿赂神佛,捐功德狂磕头口中念念有词做祷告,期望无边佛法能护佑自己。

    有些人是走投无路孤注一掷,自身或亲友身染重疾或被困囹圄或霉运当头,拜佛视为救命稻草,寄望超自然的力量能够解危救难逃脱厄运。

    第四种人是为了救赎,做了错事心有悔意,或身边人伤天害理坏事做尽,特此到佛前虔诚忏悔以减轻的罪业。到了这一层已经接近佛的原意了,让人心生敬畏,明辨善恶,约束自己。不过,离真正的佛还差着一层。

    第五种人是为了获利或者跟随,他们吃斋念佛,助人放生,有的在家做修士,有的在寺院当和尚,戒律清规样样不落,经文法宝悉数齐全,为的是消亡业障,累积功德,求得未知的福报,或者脱离人生苦海,证得菩提登极乐之境,终归还是功利心,但已然很了不起了。

    人间至高境界就是真正的修行者,他们如道济,如维摩诘,如进藏路上那些磕长头的普通人,还有很多置身寺院精进的人,他们或不拘泥形式或不困于传统,通达虔诚,肉身成圣,获得无上智慧,修炼出如今科学也无法解释的舍利子,洞悉自然法则,能感应到生命的大限,能识常人之不能,不惑于心不困于世,心外无物返璞归真。

    佛是什么?

    是一个群体 ?是一个教会?是神灵?是一种文化属性?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境界?

    定义是:自觉 觉地 觉行 三觉圆满者,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

    不管是文化还是哲学还是境界,这些东西显然不太适合传播,深奥难懂。不如有具相的东西来的直接,具相的东西就是生活里实实在在的物品,这些物品在传道过程中叫做道具。这也是道具一词的出处。讲到道具就不难理解了,我们为了做到某件事用的到工具都称为道具。

    举个栗纸:

    口诵的「阿弥陀佛」有一种释义大概是:脱离苦海到达觉知的彼岸。

    现实生活中想要脱离苦海怎么办?

    得有船,得有舟,哪怕弄个破木筏也可以,这些工具就是脱离苦海的道具。在思想上在功德上怎么脱离苦海,思想上的船就是各种经文,各种佛像戒律,烧香点灯木鱼念珠。都是为了利用各种工具让人在缥缈的概念中有一些参照物来寻找佛的途径。

    佛经便是前人悟道的经验,这些经验写出来供后来者学习参考以寻的佛道。有很多人捧着佛经天天念遍数,就是不认真思考佛经里传达的真正意思在说什么,这让佛祖听了也尴尬。

    有些人热衷于道具衍生出来的各种规矩流程,路怎么走头怎么磕念珠怎么玩,一套一套的十分专业,佛像修的一座比一座高,岂不知都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之举。

    佛前点灯,是对佛境的敬畏,立于佛前,是宝相庄严的威慑照见人性之私,清持戒律是为了不受俗世的纷扰,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让人滋生出佛性。

    归根结底,佛是一种思想境界,行为境界。

    向佛之心是为让人生出慈悲之心,悲悯弱小,导人向善,善待万物,哪怕是弱小的蚂蚁扫地的时候也不伤它。

    树人立德,万物遵循其道,需要德行,有些事情没有律法的约束,德行就是度量的标准,有德之人心有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秩序,敬畏精神契约,不会偷鸡摸狗不劳而获破坏人间秩序跟自然之道,才能立于天地之间,能量守恒定律说明,你不守秩序撕开的口子早晚会轮到你的头上。

    立智,不再浑浑噩噩人云亦云,通过参悟、学习、厉世跳出俗世有一颗清净之心,不受情绪、生理、见识的牵制,从容面对生命中的一切,不与不堪的事不堪的人纠扯,达到“放下”的境界,即佛家“般若”之境。

    心生慈悲,德智圆满

    拼到最后不过是为了:心有佛性,行有佛心。

                             

    以上所有内容都是个人浅见,有可能通篇都是胡说八道,背离事实。此篇完结抄送故友法名释贤区师父,抄送广东佛友,抄送好友郑敏童鞋。

    原本年初动笔,世事纷扰,搁置三秋,见字如面,会唔有期!

                                            癸卯年九月九日   

                                                          意如水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是我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hd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