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做消零派任务时读到一篇文章
时光未老 希望仍存一直不敢以文人自居,读过我的《我在人间凑数的日子》小说的朋友,大概猜出我连初中都没有念完。走入文字的世界,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贼,但我从未想过要窃取什么。我只是心慌,像贼撬开门窗,翻入别人家中,生怕主人突然回来时,那样心慌。在古代,文人墨客,或身怀些许功名之人是何等高贵!文字也不常是平头老百姓能接触到的领域。新中国成立,扫盲以后,一直到今天,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成了步入社会的最低门槛。但我不在这个门槛之上,拿不出初中毕业证来。我因此而自卑。
但并非最开始就有这种自卑的,因为没什么学历,我遭过社会的毒打,即便不是最惨的,但也算得上是比较惨的 ,自卑由此而来。我后悔,但也没用。
即便我是如此的自卑,还是斗胆要谈一谈我心中创作的意义。就从《时光未老 希望仍存》说起吧。
文章内容如下:
一位身患绝症的女孩,一直在读一份报纸上的连载。期间,医生发现女孩病情波动非常大,于是也看了那份报纸。连载内容也是讲一个人在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
医生想尽办法联系到了作者,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如何。作者如实相告:主人公在病痛中死去。医生也将女孩的情况告知作者,希望他能改写结局。
结局是主人公战胜病魔,女孩也康复出院了。
无论故事真假,我宁愿相信文字有这种力量。没读过《圣经》,怎知教徒如此虔诚?
文字延续千年早已有了生命,早已有了神性。它垂青于那些感性的人,垂青于那些善于思考的人,垂青于每日诵读它的人。我想这必将成为一种庇佑吧。
女孩读的也不是什么文学创作,我相信那是一种信仰。是文字冥冥之中下的一道神旨,让医生发现,又让作者改动,让女孩拥有战胜病魔的勇气。
我相信真正经历悲痛的人,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可爱的,它蕴含着一种足以温暖自身,进而温暖世间的温度,那也正是作者的渴望。
我也不认为能写出绝望作品的人,他真的经历过绝望,至少我没觉得作家余华先生有过多绝望的经历。
我希望,我只是希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更加商品化,机械化,信息化,却独不见真正的更加人性化的社会,更多人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快乐,希望,和一种力量。少一些传播焦虑的作品。我不觉得那样的作品除了能引起一些如我一般的可怜人的共鸣,还能有什么意义。
最后回到那篇文章上,如果那篇连载小说的作者坚持它原有的结局,那女孩恐怕就不是走出医院了。而作者呢?他是否也在经历被病魔摧残那样的绝望?大家想想可能吗?
在抖音里、在新闻上我见过与病魔作斗争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在镜头前笑?难道真的只为博人几滴眼泪吗?
那是因为他们明白要传播出去的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