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幼儿园老师一边逐页给孩子们看图画书,一边读给他们听,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也许有人会觉得,在动画片存在的时代怎么还做这么陈旧的事情,但实际上试试看就会发现,孩子们会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喜欢。由于这里出现的不是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而是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才会这么精彩。老师一边读着图画书,一边看着孩子们的笑脸,被深深打动了。孩子们的眼睛熠熠生辉。
由于这种体验太精彩了,当家长们到幼儿园参观时,老师也想把读图画书的情形表演给他们看。老师的心中有些得意,他想让家长们也看看孩子们那熠熠生辉的眼神。但是,就在故事快要到达高潮的时候,有个孩子叫了一声“我要小便”。老师本来打算不加理睬地继续读下去,但这个孩子平时就不安分,这时已经站了起来,看上去似乎当场就要尿出来,无奈之下老师只好带这孩子去上厕所,等到回来时,孩子们已经七嘴八舌一片喧闹,根本没办法继续读下去。老师觉得自己的脸被丢尽了。
经历这件事的老师,一开始对于那个喊“我要小便”的孩子气不打一处来,但后来仔细一想,突然注意到了这样一件事——
这天,老师急于给妈妈们表演自己的“图画书朗读”是何等精彩,有些过于得意了,相应地与孩子之间的心灵交流也变得稀薄了。这时最早发现这一点的孩子,就是所谓不安分的孩子,也就是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喊出了“我要小便”的孩子,也许觉得不同于平时给自己朗读图画书的老师,这一天自己和老师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几乎快要断了。说上一声“我要小便”,正是老师可以和自己形成一对一的关系的好机会。可以这么认为,孩子不惜作出这种事试图与老师重新建立关系,否则就会感到极度的不安。
这样一想,老师也就觉得可以理解了。老师说:“我不仅不对这孩子生气,反而想要感谢他让自己学到了很多。”老师学会了孩子与教师的关系是如何重要而微妙。像这类考虑“育”的老师,自己也会不断成长。…………
我有一个学生(文/张淑雪)以上的的故事来自心理学家合河隼雄的《孩子与学校》,初读这个小故事,我便惊叹“人际敏感”这样一个心理诊断的词汇,能够以如此贴切生动的方式讲述出来,也深深感到作为老师也好,心理咨询师也好,需要怎样纤细如发的敏感性,才能做好灵魂工程师这样的“育”的工作。同时,这件事表面上看并不大,却是需要当事人足够的觉察力反思力才能很好地处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具备足够的智慧,才能在事情发生后甚至事情发生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除了这样通俗易懂的例子,作者惯彻同样的行文风格,也将孩子成长中一些重大的发展问题,讲述的非常清晰。举例来说,在父母中备受议论和关注的青春期问题。现实当中,身为一所寄宿制初中的管理者,我个人的感受也是深切的,有时候老师们会抱怨自己的无力感和挫折感,因为那些“没良心”的孩子实在让人头疼,又捣蛋惹祸,又对老师的管教完全无视,对老师的付出也不懂得感恩;有时候,后勤的工作人员也会反映,刚刚按好的纱窗,转身就被弄坏了,宿舍里的卫生间也常常是破坏基地,令人头疼不已。更多的还有前来做心理辅导的家庭,孩子厌学了,被欺凌了,不听话了,撒谎了等等等等。那么作为父母或者教育者,我们是否在困惑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少女到底是怎么了的同时,也思考过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世界呢?下面继续分享另一个故事,看我们能否从中受到些启发。
我有一个学生(文/张淑雪)在某初中有一位男生要对老师使用暴力。这时,另外的老师从中拉开,阻止了他,后来,这位男生比较尊敬的老师一对一地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做出这种事。男生说,不管自己做出什么坏事,那位老师从来都不会责骂他。为此,他感到不满,这种不满爆发出来,结果就成了这样。
这位男生是所谓的“臭名远扬”的学生,经常违反校纪校规,差点受到他暴力袭击的这位老师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即使这位学生在他眼前做坏事,也视而不见。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态度,与前述的允许学生自由表达或教师敞开心扉接触学生,是似是而非的。因为视而不见,是从与对方真正关联中逃开。如果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教师必须尽力与学生产生关联。只有拥有真切的关联并尊重的对方的主体性,才是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殴打老师的学生,就是因为教师不太和自己产生关联,于是哪怕诉诸暴力,也要让老师转向自己的方向。
但是,关于这一点如果我们不慎重对待,一不小心就会被理解为采取了肯定暴力的态度。
我们首先来考虑一下青春期的心理状态。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作为孩子成长至今已经达成了一定的成熟度,这时又开始面临作为成人的“性”这个严重的课题,这是一种相当于强烈地壳变动的体验。这一时期的孩子们的主观体验,甚至可以说几乎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总之他们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的内部正在发生着不可言喻的变化,而迄今为止的生活基础正在逐步崩溃,他们为此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不安。
这种时候,孩子就会突然想要去做一些与以前完全不同的事,或者把原来所获得的东西加以破坏。当然,他们一方面指导不能做这样的事,一方面却又无法抑制内心涌现出来的冲动。在这种状态下,青春期的孩子就会做出一些蠢事来,事后想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而感到无比愕然。但是,这个时候,在原本形成的道德判断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平衡,所以他们可以不作出过于危险的事或过于严重的事而度过青春期。不过这个时期是相当微妙的,稍有不慎,甚至会发生夺去生命的残酷事件。
在青春期,对于内部产生的冲动,本人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直接接受它的话,破坏性实在是太强了。这时道德就发挥了防守屏障的作用。学生明知不对,出于无可奈何的心情,还是想要进行某种坏事。这时,如果有人明确指出这是不对的,并制止这种行为,我们虽然会因为自己想做的事被阻止而流露出不满,但同时在心底却是松了一口气的,甚至会感到欣喜。
或者,说的更为极端一点,甚至可以说,他们一边做着各种坏事,一边却在心里期待着有什么人来认真地阻止自己。这样来考虑的话,我们就能理解前面所举的例子中,为什么学生会为“做了坏事老师却不生气”表示不满了。…………
我有一个学生(文/张淑雪)读到这里,不知身为父母或老师的我们有没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要“对付”青春期的捣蛋鬼们,真是既要看到他们的“可恶”,实在是在一种难以表述的力量驱使下去做的,但是又不可不管,而是要坚持去管理,用道德和纪律的屏障保护孩子们不失控,这是一件多么需要智慧的事情啊!
篇幅所限,仅借其中几个小段落,提示我们去学习和了解的必要。另外,书中很多关于为学生心理咨询的故事,也非常值得心理老师借鉴。
最后,回到整体看,这本书从“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大人与孩子的关系”“教育方与受教育方”“心灵成长的环境”几个方面介绍关于关于教育和孩子成长的一些原理和秘密。每个章节,都是在通过扩展我们视角,让我们能站在高处,看小事情,从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去作出正确的决策。推荐感兴趣的父母、老师或心理咨询师不妨一读。
2017年10月31日于六中
我有一个学生(文/张淑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