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吴军博士读《兰亭集序》

吴军博士读《兰亭集序》

作者: 一葦書屋 | 来源:发表于2020-06-14 07:11 被阅读0次

    文/吴军

    我读《兰亭集序》是中学时代,正是这篇文章,教会了我写游记。

    中学时郊游之后,老师都会让我们写游记,开始我写的常常都是流水账,然后就想着编出一两个佳句增增色,当然成绩不会很好。直到我读了王羲之的这篇文章,才算学会了写游记。

    王羲之用三分之二的笔墨描绘了他在春游结束一刻的感悟,从而把全文的境界提升得很高。受到启发,经过了大约三年练习,我到高考时作文就写得很好了。

    《兰亭集序》只有400字,在这节课里,请你先欣赏一下全文。 听不懂也不用怕,白话翻译已经附在下文了,但现在,让我们去音频里一起先沉浸在中国文字的美妙中吧。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这是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做禊礼这件事。很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的人也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环绕,我们引水做成曲形水流,让酒杯流传。大家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饮酒作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内心深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极尽耳目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屋里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自己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高兴和满足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随之产生了。过去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陈旧的痕迹,尚且会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叹的好像很契合,面对着他们的文章,没有不感叹哀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不真实,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看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当然,《兰亭集序》对我的意义,可不只是个作文范例,更让我理解了宇宙之浩大,人生之渺小。我觉得,正是这个主题让它成为传世之作。

    我认为人类能够谈上千年的主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内认识自我,另一类是向外认识宇宙。当然两者是互动的,不同人、不同时代背景对内对外的看法会不一样。

    《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在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只是它在书法上太有名了,以至于很多人忽略了它的文采。

    关于《兰亭集序》的来历,你可能也听过王羲之兰亭雅集的故事。

    简单说,就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的暮春时节,王羲之和子弟朋友们,在绍兴郊外赏花春游,饮酒赋诗的事。

    这种事在古代文人里很常见,这类游记文章也很多,但为什么《兰亭集序》就成了千古名篇呢?因为它涉及了一个普遍的人类话题: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宇宙。

    王羲之在文中先讲了当时的情况。江南最好的时节,最好的风景,最好的朋友们,又赶上最好的天气。这样一天的游玩,大家会玩得很开心。但是转眼一天过去了,人就不免开始惆怅了。

    这说的首先是一种喜聚不喜散的普遍情感。我记得我中学时,遇上学校去郊游,早上会异常兴奋,整个一天都玩得尽兴,但是当暮色降临,大家要返回时,就开始惆怅起来,这是人之常情。

    再比如大家过春节长假,临近春节时,充满了期盼,心里最高兴,过了三四天,会想还有一半呢,不太发愁。但是到了最后一天,想到第二天要上班、上学了,就开始惆怅起来。

    王羲之当时就是这样,在这个时候,他产生了感悟。你看,写人的普遍情感,就更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

    当然,如果只是这种单纯的喜悦和惆怅,还不足以支撑《兰亭集序》成为千古名篇,王羲之对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王羲之接着写到,好朋友们彼此相处的时光,其实过得很快,一天如此,一生也如此,很快就度过了,“不知老之将至”。不管人活多长,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想到这里,岂不痛哉。

    今天,我们在这里感叹古人都不在了,今后的人,也会同样感叹我们。因此,今天我记录下我们这些人抄录大家的诗作,以后时代不同,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人看到这些,也会有同样的感慨吧。

    今天的人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否有同样的感慨呢?反正我有,相信你也会有。这恰恰是写作的意义所在。

    王羲之当时的心境和思考,永远留给了后人。他谈到了一个任何时代、任何人都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人的生命、人和宇宙的关系。人终有一死,和宇宙相比终究渺小。人生怎么过,就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了。

    《兰亭集序》把触景生情,上升到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哲学思考,这样的文章当然更能超越时间、空间,甚至民族、国家的局限。曾国藩讲,文章以立意为第一要义,这话说得没有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吴军博士读《兰亭集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ntxktx.html